-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寄衣曲三首
罗与之
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其二
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
其三
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小题1】下列对这组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的前两句用平铺直叙的语言交代寄衣者的身份和寄衣的缘由:丈夫赴边御敌,已经好几个年头了,现在秋风又起,又要为他准备寒衣了。 |
B.其二的后两句写主人公在窗下为丈夫赶制寒衣,不慎剪刀落地,发出的响声让她一下子联想到丈夫剑环的铿锵声,情味含蓄蕴藉。 |
C.三首诗在技巧的运用上也很特别:其一中的“鸿雁”代指丈夫的书信,其二中的“剑环”是谐音双关“见还”,其三中的“敢恨”是反语,应是“不恨”的意思。 |
D.这三首小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借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之口,抓住缝制和寄送寒衣这一特定情景,表现了她复杂而深沉的心理。 |
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②。看燕燕,送归妾③。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④。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①茂嘉是他的堂弟,亦是爱国志士,时因事贬官桂林。②昭君出塞辞别汉阙。③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名完,庄公死,完继立为君。后完为同父异母的弟弟州吁所杀。戴妫被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④降汉败将李陵送别被羁19年的汉使苏武。【小题1】下阕画线句用的是有关________的典故。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苦恨芳菲都歇”句看,这首词写于暮春时节。 |
B.首句以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寄托词人的悲痛心情。 |
C.引用生离死别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别茂嘉弟的心情。 |
D.“谁共我,醉明月”句感叹知音难觅,孤独无依。 |
(鹄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②更管:哪管。③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C.“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
D.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
感愤①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②,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③雪消春又动,永昌陵④上草芊芊。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时年59岁的陆游已退居于山阴家中。②周宣:即西周周宣王,他任用贤臣仲山甫等人讨伐周边部族,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③京洛:指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④永昌陵:指宋太祖赵匡胤陵墓,在今河南省巩义市。【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可知本诗为感怀诗,诗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事的看法,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慨。 |
B.首联诗人把宋孝宗比作周宣王,赞美皇帝神武,只是遗憾当朝缺乏能征善战的贤臣。 |
C.颔联写四海之内百郡山川为宋土,这是天命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与期待。 |
D.颈联写当权的大臣们拘守“合约”、不愿北伐,有志报国之士宏愿落空、虚度年华。 |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②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③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由眼前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而入梦,并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 |
B.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海棠花开,燕子飞回,天色初晴,天青云白,柳絮飘飞,正所谓“万物皆春”。 |
C.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但诗人却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对比,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 |
D.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诗人却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又天真地设想:吟诗,把春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素衣”旬:陆机《为顾彦先赠知》诗云,“京洛多风尘,素农化为缁”,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 |
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
C.“闲”和“戏”写出诗人齐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 |
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那年秦桧死,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迫害的官员。作者奉召回京,途经闽北渔梁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之意。
【小题1】首联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是“ ”“ ”。【小题2】赏析诗歌最后两联。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①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②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③?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故朝:宋朝。封事: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②林景熙:宋末爱国诗人,宋亡隐居不仕。③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奏章。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的措施的奏章。【小题1】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两例进行赏析。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2)请从修辞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两句。
(3)请简要说明作者有哪些“愁”。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注)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回到家乡苏州之后。【小题1】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
【小题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