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
C.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
D.下阕“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句,写词人回到家中,看到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 |
【小题2】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①
范成大
黄鹄飘然下九关②”,江船载月客俱还。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倾盖当年真旦暮③,沾巾明日有河山。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
(注释)①周子充:周必大,字子充,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为人刚正。奉祠:宋代所设祠禄之官,不需任职,只领俸禄。周在孝宗时期遭权奸排挤,请祠得到批准。②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善高飞。九关:天宫九重关门。③倾盖:车盖倾斜,停下车子。盖,车盖。《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船载月、月客同回,诗人想象周子充的归乡之途,有明月为伴,充满诗情画意。 |
B.诗中“沾巾”一词语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也与王勃诗相同。 |
C.结尾诗人抒发感慨,虽然再会之期难料,但尚可喜的是彼此鬓未斑白,来日方长。 |
D.这首诗语言朴素平易,写离别不落凄切缠绵的俗套,情感豁达慷慨,深沉而爽朗。 |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
老 病
俞德邻①
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古今不泯春秋笔,天地难欺暮夜金②。
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柴门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
(注)①俞德邻,宋仁后曾做元军人质,终不屈服。入元后,拒绝了朝廷多次征召。②暮夜金,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称暗中贿赂为“暮夜金”。【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首联作者幽栖于自然,虽身体老病,仍关心时局。 |
B.颔联“古今”、“天地”从时空切入,表明心志,意气昂扬。 |
C.颈联“不胜簪”化用杜甫《春望》中诗句,表达感情相同。 |
D.本诗前三联感事抒怀,尾联恬淡平和,自然深远。 |
水口行舟①(其一)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小题1】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小题1】这首诗为作者晚年居石湖时所作,写他对立秋前风雨后天气“顿凉”的_____、_____之情,体现了诗人的情怀。【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颔联“立意新颖,取譬奇特,语言精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立意和取譬 的妙处。
寒食书事
赵鼎①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作此词时,作者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爽朗,智谋过人,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大宋沦陷的北 国江山。 |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与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中的“空”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均是徒、白白地之意。 |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浮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阻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相同点:
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