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需。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①。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②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晋书·刘伶传》载,刘伶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②鸩毒:用鸩鸟羽毛制成的剧毒,溶入酒中,饮之立死。【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的这首《沁园春》,以戒酒为题,便是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 |
B.“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作者深刻反省自己过分沉溺于所爱之酒,以至于酿成灾祸。 |
C.题目“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就颇新颖,似乎病酒不怪自己贪杯,倒怪酒杯紧跟自己,从而将酒杯人格化,为词安排了一主(即词中的“我”)一仆(杯)两个角色。 |
D.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注]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留东林寺、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他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次住宿东林寺、野碓(duì):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舂米的水碓。【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叙事,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一个云梦泽哪里会芥蒂在胸中。 |
B.颔联写诗人留宿东林寺,想邀明月一起来听寺里的钟声,表现了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
C.颈联中“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憎还记得背日相逢的情景。 |
D.“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意思是,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 |
E.“野碓无人夜自舂”化用唐代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句法,但陆诗写静,而韦诗写动。 |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小题1】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嫩绿重重”,为所绘风光奠定底色。“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 |
B.第三、四句蜂儿忙着采蜜,是点上的特写;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乃线状的描述。此二句承前两句而来,由静转动。 |
C.下阙开头以“春婉娩”总上,又以“客飘零”启下,形成反差。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
D.“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词人借酒打消对明朝事情的念想,迎接新的一天,体现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旷达。 |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小题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1)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2)__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小题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
(注)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小题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破阵子・贈行
[宋]辛弃疾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种后歌。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②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拚③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②扶头:酒醉状。李清照《念奴娇》:“险的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③拚:甘愿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 |
B.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 |
C.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敛。 |
D.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 |
金错刀行
南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小题1】说明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小题2】概括并分析这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辛弃疾
莫折茶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英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②?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抽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作者力主抗金,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据考证,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②鹈(tí)鴂(jué):即杜鸦。【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茶罐”,好象有人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 |
B.上闽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拓展了意境。 |
C.“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牡丹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花的洁白和迎风得意的姿态。 |
D.这首词虽然是饯别之作,却一直不提离别,直到结尾,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因离别”,即戛然而止,艺术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