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陆游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①肠。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①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 ②飱:同“飧”。【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较长,交代了带猫回家的原因及结果,更流露出作者抑制不住的兴奋、满意之情。 |
B.“昼眠共藉”“夜坐同闻”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一幅人猫相依、孤苦而又温馨的画面。 |
C.“策勋何止履胡肠”一句赞扬了猫的功劳,诗人觉得它简直堪比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士兵。 |
D.最后一联是说猫捕鱼虽少,但整日不辞辛劳,而不去捕蝶嬉戏,也可算是无愧于主人了。 |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科举举行的考试。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
B.“春蚕食叶响回廊”句生动贴切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
D.此词在意向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晩风寒。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两句,一近景一远景,一工笔细描,一简笔勾勒,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犹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 |
B.“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绵绵的形象。 |
C.“楼儿忒小不藏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 |
D.词中有许多词用得十分巧妙,如“借”字。词人客居他乡,借花献给所怀之人,这样用“借”字,显得不同凡响。 |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①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霜天晓角·梅
林通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②,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爇③。晓寒兰烬④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注)①蛾寒:“蛾”通“俄”,“蛾寒”犹言“轻寒”。②玉龙三弄:“玉龙”指雪,此处代指梅花;“玉龙三弄”即琴曲《梅花三弄》。③金兽燕:金兽,一种兽状的铜炉;燕,烧。④兰烬:指燃尽的灯芯。【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朱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声、形、色、味俱全的优美画面,营造出清冷、静淡的氛围。 |
B.朱词下片开头,人对梅怜爱,梅却不解人意,在对比中强调诗人深深的怨恨之情。 |
C.林词中“冰清霜洁”既表时令又可形容梅花,加以乐声烘托,梅的形象呼之欲出。 |
D.林词下片前三句写梦醒时油枯灯灭,天气寒冷,为后文诗人看似反常的举止蓄势。 |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①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寒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醃谁惊觉?野碓②无人夜自舂。
[注]①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宿东林寺。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池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住宿东林寺。②野礁(duì):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春米的水碓。【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叙事: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一个云梦泽哪里会芥蒂在胸中啊。 |
B.颔联写诗人留宿东林寺,想邀明月一起来听寺里的钟声,表现了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
C.颈联中“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 |
D.“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意思是,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 |
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①
唐珏
淡妆人更婵娟,晚奁净洗铅华腻。泠泠月色,萧萧风度,娇红敛避。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记。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
别有凌空一叶,泛清寒、素波千里。珠房泪湿,明珰恨远,旧游梦里。羽扇生秋,琼楼不夜,尚遗仙意。奈香云易散,绡衣半脱,露凉如水。
[注]①元灭宋后,词人参加西湖吟社在绍兴浮翠山房的吟咏活动,写下这首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妆”二句以花喻人,与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异曲同工。 |
B.“娇红敛避”,将娇媚红花与洗净铅华腻粉的白莲相比,进一步衬托白莲的清雅之美。 |
C.词的下阕主要写白莲凋落之后的萧索景况,秋天月夜,露凉如水,白莲凋残悲凉至极。 |
D.本词“赋白莲”,而不明写“白莲”二字,构思精巧,曲折往复,开合多变,意境清幽深远。 |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
柳梢青・春感
刘展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骨,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诗人,曾参与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此词为宋亡后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所作。②海上:临安失守后,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这从词中“银花”“戏鼓”“月明”等景物可以看出。 |
B.劈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出都城临安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还渲染出一种阴冷森严的气氛,揭示了全篇的时代背景特征。 |
C.词的上片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如实描绘了都城临安景象,又用“洒泪”“愁城”“不是歌声”等语表达内心的悲伤,可谓情景交融。 |
D.词的下片由“故国”“高台”“月明”所组成的意境与李煜的《虞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处,且表达的感情也一样。 |
浪淘沙令·秋夜感怀
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两句点明了时节,同时也流染了萧瑟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
B.“满城明月半窗横”描写的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寄寓了诗人愉悦惬意的心情。 |
C.“未晓偏醒”中“偏”字意涵丰富,强调了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不情愿。 |
D.“起舞”二字运用了贤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报国效忠、收复河山的伟大志向。 |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