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黄花:菊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词上阕主要抒写登临牛山的感慨,下阕抒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
【小题2】“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之句,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赏析其精妙之处。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黄花:菊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首二句以“跳丸”“脱兔”为喻,写出了时光流逝之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B.“登临不用深怀古”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读者,本词在内容上并非登高怀古之词。 |
C.“老矣征衫”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征衫”已残旧破损,又写出词人已近暮年。 |
D.“炊烟三两人家住”勾勒出异乡的宁静安详的景象,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
【小题2】“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之句,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更山齐庵赋,时藐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舍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沁园春
更山齐庵赋,时藐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舍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
C.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
D.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南宋)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注释)①差池:燕子飞行时,有先有后,尾翼舒张貌。《诗经• 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②天涯芳信:指出外的人给家中妻子的信。③翠黛双峨:指闺中少妇。
【小题1】下列对词的理解赏析有错的两项( )( )
E. 这首词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主要刻画的形象就是一对成双成对、相依相偎、活泼可爱的燕子。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南宋)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注释)①差池:燕子飞行时,有先有后,尾翼舒张貌。《诗经• 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②天涯芳信:指出外的人给家中妻子的信。③翠黛双峨:指闺中少妇。
【小题1】下列对词的理解赏析有错的两项( )( )
A.“去年尘冷”,“冷”字用得好,它是说环境冷清,同时暗示物是人非,这为下文写女子埋下伏笔。 |
B.“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两句抓住“飘然”“快拂花梢”“分开红影”等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掠过花的枝头,在花丛中自由飞翔的情景。 |
C.“又软语商量不定”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燕子写得像恋人一样在商量着什么,十分亲昵亲热。 |
D.“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写双燕贴地低飞,好像在比赛,看谁飞得快,像飞行表演一样。 |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①,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②!
(注)①蕞(zuì)尔:微小。②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更筹”是古时夜间计时工具,这里借以代指时间。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小题3】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请写出并简要赏析。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①,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②!
(注)①蕞(zuì)尔:微小。②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唤起”一句,用“满怀冰雪”来表达作者前途渺茫,功业难成,家国沦陷,心寒如冰的悲痛。 |
B.“鲸饮”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巨鲸吞海似的狂饮和寄寓着壮志的剑意,有阳刚豪迈之气。 |
C.“野光”一句,描绘了月华浮动、天空旷远的清幽画面。上承前面写景,下启后面抒情。 |
D.“此事”一句和前面“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表达了作者借酒浇愁的苦痛之深、愁思之重。 |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C.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京口多景楼
刘过①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小题2】本诗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有多处吻合,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
题京口多景楼
刘过①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上句“观”字统领全篇内容,下句 “愁”字总摄全诗情感主旨。 |
B.颔联使用对比手法怒斥苟安者的富贵偷生,抒发诗人的无比愤慨之情。 |
C.颈联“莫”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时局借饮酒逃避现实,求得心灵解脱的无奈。 |
D.本诗缘景生情,感事抒怀,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意警策拔俗。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秋 思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E. 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小题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秋 思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
【小题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小题1】《京口月夕书怀》一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有人说“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一联与杜甫《登高》一诗中某一联诗意相似,请写出此联,并简要分析两联在情感上的异同。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小题1】《京口月夕书怀》一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有人说“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一联与杜甫《登高》一诗中某一联诗意相似,请写出此联,并简要分析两联在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