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 黄庭坚(1045-1105)
- 《豫章先生文集》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①孤令:孤零。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
竹枝词二首①
黄庭坚
(一)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②是皇州。
(二)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注:①绍圣元年十二月,黄庭坚以“毁谤先帝”、“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州)安置。此二首诗即作于从三峡赴黔州途中。②唐制:三十里设一驿站。【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撑崖拄谷蝮蛇愁”写用拐杖撑住登山下谷,连善于攀缘的蝮蛇都为之发愁。 |
B.“入箐攀天猿掉头”欲扬先抑,与李白《蜀道难》“猿揉欲度愁攀缘”有异曲同工之妙。 |
C.“浮云一百八盘萦”中“浮云”象征朝廷中的谗邪奸佞,暗示自己愁肠百结之因。 |
D.“落日四十八渡明”谓落日的余晖照耀着四十八湾渡口都很分明,以写水路蜿蜒之势。 |
E.这二首诗将由峡入黔的山川险阻形容得淋漓尽致,跌宕顿挫,深沉却不生硬。 |
A.《病梅馆记》的篇末,作者以“呜呼” 二字起笔,直抒胸臆,一吐对清统治者压抑、摧残、扼杀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 |
B.“苏门四学士”是指黄庭坚、米芾、张耒、秦观这四个曾得到苏轼培养、奖掖和荐拔的文人 |
C.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小说不仅描绘了宁静、祥和的自然环境,更体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淳朴的民情。 |
D.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在《关山月》中,作者采用的是以青壮年与现在对比的写法,抒发了对现实的失望,倾吐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和爱国热忱。 |
E.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人,著名诗人,曾担任彭泽县令,后弃官归隐,世称靖节先生。 |
F.《咏史》,选自《左太冲集》,反映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平等现象。全诗对仗工整,属于格律诗。 |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
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己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为领联的景物描写作了铺垫渲染。 |
B.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苍茫明净、深沉悲凉的暮秋图景。 |
C.颈联巧用伯牙、阮籍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苦闷。 |
D.全诗因景寄慨,层层关联,意味隽永,体现了诗人用宇新奇、笔力雄健。 |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为颔联的景物描写作了铺垫渲染。 |
B.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苍茫明净、深沉悲凉的暮秋图景。 |
C.颈联巧用伯牙、阮籍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苦闷。 |
D.全诗因景寄慨,层层关联,意味隽永,体现了诗人用字新奇、笔力雄健。 |
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宋·黄庭坚
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双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小题1】解释加点字:(1)但观世间万缘 (2)纸尽则已【小题2】内弟幼安求法于黄庭坚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黄庭坚以“木人”比喻为哪类人?
【小题4】黄庭坚自称“本无法”,但本文恰恰体现出他的书法创作之法,请尝试概括。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小题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人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
B.黄几复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说明他清正廉洁,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
C.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能干却不被重用,此句充满对友人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气。 |
D.尾联诗人想到如今自己已白发萧萧,但两人相隔遥远,内心无限哀伤, 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 |
念奴娇①
黄庭坚(北宋)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 ,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金荷:金质莲花杯。③醽醁(línglù):酒名。④老子:老夫,作者自指。【小题1】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是( )
A.诗词 | B.散曲 | C.豪放词 | D.长短句。 |
A.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
B.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
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
定风波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②。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被贬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奉节县东,因地势险恶而得名。③两谢:指晋诗人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小题1】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 ,号山谷道人。
【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之感觉; |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