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阊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小题1】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
C.哀吾生之须臾哀:感伤。 |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身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一颗粟粒。 |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
C.慨叹人生无常,物是人非。 |
D.借曹操自比,感慨自己时乖命蹇,壮志难酬。 |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该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小题1】有人说“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用得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小题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小题2】本词结尾作者发出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他怎样的复杂情绪?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
(1)这首词上片写景,短短几句就描绘出了多种景物,请你举例分析上片写景的特点。
(2)词的下片写人,作品中的词人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任地方官时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三年(1080)他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小题1】这首词上片以 为主,下片以 为主,通过豪迈壮阔的打猎场面和想象中的赴边杀敌情景,抒发了词人 (感情)。
【小题2】这首词中可以体现出“苏词”豪放风格的词或句子有: , (写出两处即可)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风细柳斜斜”,一个“细”字写出了春风的软绵无力。
B.“半壕春水”是说城里只有一半的壕沟蓄满春水,写出了春旱的景色。
C.“烟雨暗千家”,“暗”字突出了烟雨迷茫的景色,也有人的伤感在其中。
D.“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是说食物冰冷,使人酒意全无,生发感叹。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春日风细柳软,春水繁花,烟雨濛濛,为下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B.下片抒情,词人虽有思念故国之情和有志难酬的无奈,但又能自谴惆怅,表现出豁达开朗的心胸。
C.全词情景交融,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D.诗题名“超然台作”,写景抒情也处处体现“超然”二字,如“春未老”、“一城花”“ 诗酒趁年华”等处,全词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2)从轼官于凤翔
(3)君立屏间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之女 蚓无爪牙之利 |
B.其后轼有所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C.已而果然 有穴窈然 |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小题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⑴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海棠的形象特点?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填充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徙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小题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小题2】“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