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诗歌,答下列问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⑴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海棠的形象特点?
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1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墨君堂记

宋·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翠写)君之形容(外貌),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嶙峋貌)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⑥欣戚:指忧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君(______________)(2)则与可之于君,厚矣(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B.天下云集应,贏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C.长饞,为除不洁者(《左忠教公逸事》)D.则直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余为文(《墨君堂记》) 至夜月明(《石钟山记》)
B.自物而言之(《墨君堂记》) 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C.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浩浩乎如虚御风(《前赤壁赋》)
D.早而绪(《种树郭橐驼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鸿门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2)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小题5】从第①段看,苏轼写作《墨君堂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阅读第②段,概括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具有怎样的特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 登:登上,到达。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不争 蟹六跪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    古之学必有师
C.物有成必有坏     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D.皆争出谷佐官     教慎于接物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小题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2)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通“凭”,乘
B.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方其破荆州, 江陵 下:攻占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愀 何为其
B.此非曹孟德诗乎 耳得而为声
C.侣鱼虾友麋鹿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D.寄蜉蝣天地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出第三段的“客曰”。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