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于轼。    (2)从轼于凤翔
(3)君立屏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女  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 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为此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小题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6:0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微风浪     ⑵ 虽大风浪不能
⑶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⑷ 至夜月明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D.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小题3】请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小题4】选文第②段的寻访过程的描述,在全文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取之则竭     弊:破损
B.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书籍
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根据
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 益:好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悦于人耳目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B.学可谓难矣 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D.将遗来者  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小题5】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即层云。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