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酣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①纵一苇之所如 ( )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③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④不知东方之既白 ( )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后世之谬其传二莫能名者 | D.非有能硕茂之也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全石以为底 |
C.凌万顷之茫然 | D.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5】本文继承了赋体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说说作者使用这种手法表达的人生态度。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小题1】本学期教材中学过苏轼的名篇 。【小题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内涵。
【小题3】本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态?请结合诗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1)七月既望(_____) (3)击空明兮溯流光(_____)
(2)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 (4)伯夷辞之以为名(_____)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文学家。【小题2】解释加点的词。
正襟危坐( ) 吾与子之所共适( )
【小题3】下列文化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十六。 |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运用到了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 |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
D.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A.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 B.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
C.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 D.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
A.举酒属客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山川相缪 | D.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
A.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①扣舷而歌之 ②耳得之而为声 |
C.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郁乎苍苍 |
例句:泣孤舟之嫠妇
A.正襟危坐而问客 |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C.侣鱼虾而友麋鹿 | D.顺流而东也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渺渺兮予怀 |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C.而又何羡乎 |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 |
A.苏轼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
B.这篇赋在写法上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虽然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但仍保持了押韵和骈偶句式等特点。 |
C.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战胜“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 |
D.这篇赋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兼具哲理。 |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解释加点字:(1)是岁十月之望(________) (2)攀栖鹘之危巢(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中的“顾”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荷君见顾 (《崔枢有清名》) | B.顾安所得酒乎 |
C.四顾寂寥 | D.道士顾笑 |
A.状如松江之鲈 开户视之 |
B.问其姓名 不见其处 |
C.盖二客不能从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
D.今者薄暮 飞鸣而过我者 |
【小题5】本文结尾记了一场梦,这个梦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苏轼,号 。本文继承了赋家常用的“□□□□”的表现手法,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的思想对话,写出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小题2】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白露横江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正襟危坐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一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A.吾腰千钱(《哀溺》) | B.顺流而东也(上文) |
C.貙人立(《若石遇害》) | D.里人高其义(《慕名失实》) |
A.夫子式而听之(《苛政猛于虎》) 猎人以毒傅矢(《武平之猿》) |
B.拘于虚也(《秋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上文) |
C.杯盘狼藉(上文) 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好龙》)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卒踬仆不能起(《蝜蝂之死》)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B.吏揭榜于市(《只许州官放火》) |
C.知不可乎骤得(上文) | D.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7】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仲尼亟称于水(_____)(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
(3)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4)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
【小题2】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舞幽壑之潜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舍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B.以其善下之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泣孤舟之嫠妇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C.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4)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
A.以为莫己若 | B.客有吹洞箫者 |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D.方存乎见少 |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
B.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
C.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
D.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niǔ,因袭,拘泥。【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
B.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
C.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
D.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
A.阳,古代用来指称方位,特指水的南面,山的北面,文中“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指张家住在汴河南岸。 |
B.先人,祖先,有时特指亡父,如“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从“伯父”推知文中指称张硕亡父。 |
C.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文中“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一句,借指往来的各种官员。 |
D.跬步,迈一次腿的距离,文中“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意即张氏园与出仕的朝堂距离很近。 |
A.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肩舆:乘坐轿子 |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处者:担任官职的人 |
C.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燕游:娱乐,游乐 |
D.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吏:循礼守法的官员 |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了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了园亭的景物,整散结合,长短错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
B.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园亭的修建者,园中百物令人满意,花费力气多,经营时间长,为下文说理作铺垫。 |
C.文章第三段颂扬了张氏先人修造园亭、替后代考虑的用心,认为一个人不必追求功名利禄,应当退隐山林。 |
D.文章最后一段叙写了自己彭城为官的感受,表达了买田退隐、与张氏子孙往来、畅游张氏园林的想法。 |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庆祝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了端午节的盛况。 |
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已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
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