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此时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胶河以西。⑨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盼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作者自感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谦逊之情。 |
D.尾联用典,表现作者孤寂不得志之情;期待与友人相聚,饮酒作诗以度流年。 |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赋是一种__________的文体。【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 (2)倚歌而和之(_______)
(3)正襟危坐而问客(_______)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
B.举匏樽以相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
D.凌万顷之茫然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A.举酒属客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6】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7】本文在遣词用句方面常用“对比”结构,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简析其表达作用。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中的“参”指参星,“斗”指北斗星,诗人以参星、北斗的变化,表明时间的推移变化,且扣住了题目中的“夜”字。 |
B.诗的第二句“晴”一语双关,既写雨过天晴的天气变化,也暗指诗人坎坷磨难的人生风雨已经过去,前景一片光明。 |
C.诗的颔联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仰观俯察到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境界开阔,意蕴深远。 |
D.第五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明自己经历了这一番政治遭遇后洞察了圣人之心,对实现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与严陵濑相接。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既急切又惬意。 |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
C.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
D.该词上阕写水,下阕写山。词人把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小题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小题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①
苏轼
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②。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③。
三策已应思贾让④,孤忠终未赦虞翻⑤。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⑥作上元。
(注)①庚辰:即元符三年。之前黄河决口,苏轼曾主张用疏的办法使黄河北流,所以说“斯言乃验”“已应”。②本诗原为寄给族孙苏符,即诗中的“作诗孙”。③鬼门: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④贾让:汉治河理论家,提出治河“三策”,主张“疏”。⑤虞翻:三国时吴人,为人正直忠诚,但好饮酒。孙权厌恶他,贬为交州剌史,直到死未召还。作者借以自况。⑥新篘(chōu):指为准备过上元节而新酿的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作者身处与内陆远远隔海相望的村庄,在梦中时常想念自己的族孙。 |
B.三四两句,说自己远在天涯已经习惯遭逢人日(正月初七),喜过鬼门关回到北方。 |
C.五六两句,写治水三策已经应验,思念贾让,孙权最终没有赦免孤独忠贞的虞翻。 |
D.七八两句,写作者典当衣物买河源县大米,新酿美酒,屈指算来可用作过上元节。 |
海棠花
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王安石诗中海棠“绿娇红嫩”类似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都用巧妙的手法来描绘海棠的形象,可谓匠心独运。 |
B.王诗开头两句描绘出了海棠叶隐约、花妖烧的美;苏诗开头则描绘出一幅春风吹拂、香雾弥漫的画面,空蒙而略显幽寂。 |
C.王诗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摹海棠,苏诗在此基础上还调动了嗅觉这一感官来描摹,两诗均将海棠描绘得形神兼备。 |
D.苏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最后两句借秉烛烛赏花之举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被贬日久的不安与无奈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