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 苏洵(1009-1066)
- 《六国论》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 )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
B.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
C.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体诗,近体诗分两种,一种叫“绝句”,每首8句,分四联,分别叫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叫“律诗”,每首4句。 |
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坛有引人注目的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
B.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
C.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
D.《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四书”。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存《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均收入在其所编的《楚辞》中。 |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祐集•权书》,内容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 作《师说》以贻之 |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而不知其所止 |
C.以有尺寸之地 不知日之入 |
D.而秦兵又至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A.其实百倍 |
B.思厥先祖父 |
C.如弃草芥 |
D.然后得一夕安寝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
B.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事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
C.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
D.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贿赂秦国土地,小则送邑镇,大则送城市,足见秦国受赂得地之轻易,同时也暗示秦国贪婪无度。 |
B.各诸侯曾经开辟疆土万分艰难,而如今为求苟安而大举割地,向秦国求和;秦国却步步紧逼,欲亡之而后快。 |
C.作者引用古人的话,通过“抱薪救火”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侯以地事秦必然走向灭亡的严重后果。 |
D.这一段文字概括了韩、魏、楚覆灭的历史进程,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4】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
C.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 |
D.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 |
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4】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肜 |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杉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天数、命运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相较:相比较 |
A.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按照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
B.本文首段从论古人,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以古为鉴。因此本文写作意图是指出宋朝国策之非,提醒宋朝统治者要高度重视潜在的危机。 |
C.本文强大的感染力,除了于沦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外,还于作者的一种仇秦而亲六国的感情力量,一股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急切的文气。 |
D.本文语言很有魅力,情感深沉浓郁,文气流畅急切。即使只从语言节奏人手,揣摩其长短徐疾的特色,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 |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
C.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当与秦相较 |
B.谁得而族灭也 则施施而行 |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作 《师说》以贻之 |
D.赵尝五战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C.顺流而东也 |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
B.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
C.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
D.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
B.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
D.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B.暴秦之欲无厌 奈何取之尽锱铢 |
C.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A.第一段作者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B.第三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
C.第四段指出如果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
D.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呜呼!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暴霜露 (________) ②暴秦之欲无厌(______)
③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 ④此言得之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并力西向
【小题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是( )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问:第(1)段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加以简析。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呜呼!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暴霜露 (________) ②暴秦之欲无厌(______)
③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 ④此言得之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并力西向
A.顺流而东 |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C.箕踞而遨 | D.以地事秦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理”指“秦国为了扩展疆域,采用外交手段导致六国灭亡”。 |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作者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
C.作者认为韩齐楚三国不珍惜祖上留下的土地,轻易将土地送给他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 |
D.《六国论》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富有变化。 |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