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肜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杉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天数、命运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相较:相比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按照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本文首段从论古人,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以古为鉴。因此本文写作意图是指出宋朝国策之非,提醒宋朝统治者要高度重视潜在的危机。
C.本文强大的感染力,除了于沦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外,还于作者的一种仇秦而亲六国的感情力量,一股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急切的文气。
D.本文语言很有魅力,情感深沉浓郁,文气流畅急切。即使只从语言节奏人手,揣摩其长短徐疾的特色,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
【小题4】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4 12:1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完整
B.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D.与秦相较 当:如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赂者丧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
B.暴秦欲无厌 奈何取尽锱铢
C.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D.日削月割,以趋亡 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第三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第四段指出如果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D.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论
(宋)苏洵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従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济:帮助
B.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D.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俨然其若君父之威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D.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文末以举其一而可知九的道理,强调了齐威王“易知而精之”,含有明显的讽谏意义。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既 不 能 常 又 不 能 时 悲 夫 殆 哉 夫 惟 大 知 而 后 可 以 常 以其 所 及 济 其 所 不 及 而 后 可 以 时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同类题3

阅读《六国论》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思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B.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晒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惜其用武不终也     至无所见不欲归
B.洎牧谗诛  醉则更相枕
C.向使三国各爱地     皆出于此乎
D.斯用兵效也 凌万顷茫然
【小题3】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B.齐国没有以地赂秦,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五国相继灭亡最终导致齐国独木难支,作者对齐国的灭亡抱有同情与惋惜的态度。
C.苏洵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而是针对现实,借古讽今,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D.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小题4】翻译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选自苏轼《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