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列句子:
(1)或曰:六国互相,率赂秦耶?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09:5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
B.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 亡:灭亡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也  效:效果,功效
D.向使三国各其地 爱:爱惜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孙视不甚惜     暴秦欲无厌
B.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   赢而不助五国也
C.不赂者赂者丧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相继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到了被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开始加速祸患。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成了秦国的郡邑。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5】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借古讽今,告诫宋王朝统治者以六国灭亡的史实为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苏氏族谱亭记(宋)苏洵
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讼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日:“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
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墓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关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栗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俗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弟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讼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人之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欢哗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惧,而请书焉。老人日:“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日:“然。”乃记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而化乡人者化:教化,感化
B.则老者字之字:抚养,养育
C.其后少衰也少:减少
D.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货:财物,钱财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争讼者诉于其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  其皆出于此乎    B. 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而私以戒族人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国有君,邑有大夫B.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
C.是州里之大盗也D.而夫人之观之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中的乡里“匹夫”既有学识,更有美德,深刻影响了乡里的人心风俗,实为乡里君子。
B. 文章从乡里君子写起,表明苏氏作谱立亭并且刻石为纪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苏氏的繁衍生息。C 与首段“匹夫”照应,“某人”名为“乡之望人”,实乃乡里风俗变坏的罪魁祸首,对比鲜明,结构严谨。
C. 本文虽是一篇行文生动的记叙文,但抒情议论突出,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3分)

(2)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3分)
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召有司案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拜送书于庭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以有尺寸之地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A.②⑥⑦B.②③⑥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则获邑,则得城//且夫天下非小弱
B.能守其土,不赂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削月割,以趋于亡//陈涉枢之子
D.天下之奇才//卒见相如
【小题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其势弱于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洎牧以谗诛//铸以为金人十二
D.苟以天下之大//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小题7】下列各项都属于分析“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一项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④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8】简析最后两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
D.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4】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