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B.文中连用四个比喻,指出“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的努力。
C.文中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进行论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D.文中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6-11 11:3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诸子散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通“为”,人为努力。③文理:礼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无分于东西:确实
B.犹水之下也:趋向
C.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盗贼
D.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动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孟子和荀子对待性的善恶上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弘扬人性之善。
【小题4】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甚矣,汝之不惠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D.以为轮,其曲中规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课文最后一段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是“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提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来也指有道德的人。
B.皋陶,是上古时的一位贤臣,与尧、舜、颛顼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来泛指暴君。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劝学》一样,作者开篇就提出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的所学所行,相貌并不是判断的最终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滑巧的人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全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1】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祝曰:“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④⑥
【小题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全属于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就砺则利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③君子不齿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③①④⑤
【小题3】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学不可以已
【小题4】下列画线的字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刺寡人之过者B.越国以鄙
C.必上将军D.妾之我者,畏我也
【小题5】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借助,利用)虎威  不(借助)思索
B.冰,水(做,凝成)之   行将(被)人所并 (担任)汉家除残去秽
C.而(达到)千里    专心(意志集中在某一方面)志 闲情逸(兴致,情趣)
D.(劝勉,鼓励)学  (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说,阻止)架
【小题6】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小题7】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题8】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③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我者
A.①②B.⑤⑥C.④⑥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