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根据诗作内容,请简要概括书生的形象。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3 05:4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维翰论

王夫之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于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与?

(注)①刘知远: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其举兵反抗契丹,建立后汉。②石敬瑭:后晋高祖。后唐末,封河东节度使。后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之地。③李从珂:后唐末帝。④重贵:即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为契丹所俘。⑤景延广:石重贵时,主张不对契丹称臣,契丹举兵入侵,被俘自杀。⑥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B.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C.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D.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即天的长子或嗣子,古人认为君主都是秉承上天旨意的,故称帝王为“天子”。
B.夷狄,是古代中原对四境那些未开化民族的统称,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说。
C.宗社,即宗庙社稷。宗庙按礼制而设,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五庙,不可僭越。
D.“尸”,本义指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因其是主祭者,故“尸”有主持、主使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桑维翰的罪过远超卢杞和李林甫。他出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失去屏障,让夷狄掌握了攻守主动。
B.桑维翰主张割地称臣,借契丹之力称帝;刘知远据理力争,认为不应背叛后唐,更不该割地丧权,但终未被采纳。
C.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继续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王夫之认为南宋崖山之祸的根源就在于此。
D.古人将后晋亡国的责任归于景延广,但王夫之不以为然,反倒认为景延广有担当,辨夷夏,正名义,虽败犹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
(2)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吏道

邓牧

①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②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③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④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⑤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⑥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

【小题1】第⑥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耳
B.乎
C.焉
D.也
【小题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表达效果。
【小题3】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小题4】对第⑤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姓因官吏盘剥压榨以至于不能自食其力,转而为窃贼。
B.因为官吏日夜“窃取”百姓钱财,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反。
C.官吏不能自食其力而盘剥掠夺百姓,其心正如盗贼一般。
D.“不亦盗贼之心乎”以反问语气表达对盗贼行为的痛恨。
【小题5】结合全文,对作者有关“官吏”的思想作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