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善也。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C.故/外户而不闭。 |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例句:使老有所终。
A.选贤举能。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C.弗食,不知其旨也。 |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A.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危害百姓,家家户户晚上睡觉就不用关门了。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
B.所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兴风作浪,老百姓都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
C.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睡觉安稳、夜不闭户的生活。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
D.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
A.《虽有佳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
B.《虽有佳肴》一文开头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后引用《尚书》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
C.《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 |
D.《大道之行也》一文用一种特殊的总括形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小题3】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大鹏的形象。
【小题4】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大量运用幻想、传说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表达观点的。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1)选贤与能 (2)男有分
(3)谋闭而不兴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桌竹之属,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典,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道德经》)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屋舍俨然(______)
(2)桑竹之属(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
(4)悉如外人(______)
(5)虽有甲兵(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题3】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1处。
(1)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民 至 老 死 不 相往 来
【小题4】(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甲) | ①____ | 设酒杀鸡作食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乙) | 美其服 | ②____ | ③____ | ④____ |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有一老父衣粗衣。 ⑵孙叔敖再拜曰。
⑶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⑷官益大而心益小。
【小题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⑵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小题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①辞世②,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③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④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①黾勉:勉力。②辞世:指弃官隐居。③缅求:远求。④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 |
C.每以家弊。 (贫困) | D.至心尚之。 (高尚)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是有物外之趣 |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小题4】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甲)诚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论语》十二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 驰:奔驰,跑 | B.意与日去 去:往、到 |
C.不逾矩 逾:越过 | D.逝者如斯夫 逝:消逝,消失 |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A.《诫子书》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噪”字,对比鲜明。 |
B.《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
C.孔子认为如果少年立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能知天命,六十能耳顺,活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可见,生命长度决定了见识的深度。 |
D.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为他淡泊名利,远离功名,潜心教育。 |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
(3)遂成枯落(_________)
(4)以负陛下(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及卒,如其所言。
【小题4】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⑴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险躁则不能治性
⑶意与日去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非学无以广才。
⑵淫慢则不能励精。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
B.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认为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
D.文章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不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诫子书 (2)非学无以广才
(3)险躁 (4)年与时驰
【小题2】下面句子的诵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4】选用原文词语填空。
文中指出修身养德的方法就是“______”和“______”;无论是“明志”,还是“成学”,作者强调获得成就取决于“静”,“______”则导致失败。
【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