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有一老父粗衣。 ⑵孙叔敖拜曰。
⑶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 ⑷官益大而心益
【小题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⑵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小题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外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10 11:5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致邑:送一座城。
【小题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我与  优劣
B.是亦不可以乎   转转不  年事
C.乡为身死而不   曾子不  临危
D.万钟我何加焉   先生非求人 无动
【小题2】翻译两处划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翻译:乡人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房屋的华美而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理解: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尚能舍生取义;在优厚的物质条件面前,却迷失了本心。这句话通过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义与利的选择何其艰难。
B.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了。”
理解: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曾参的赞许,他认为曾参拒绝鲁君致邑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
【小题3】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乙文中曾子为什么不接受鲁君致邑,以及链接材料中的公孙仪为什么不接受国人献鱼。
(链接材料)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同类题3

阅读《伤仲永》一文,回答后面的题。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小题2】归类整理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面表格整理《伤仲永》一文的词语。其中多义词所抄写的几个例句和意思应该是不相同的。
词语类型
例句
词语
解释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意思:
二、古今异义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意思:
四、一词多义
父利其然也

意思:代词,这样
 
意思:
 

意思:
 
意思:
 
【小题3】(小题3)下面是“从先人还家”这句话的四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亲那里回家。B.自从父亲回到家里。
C.随父亲回家乡。D.跟着父亲回到家里。
【小题4】(小题4)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由此对你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5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 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