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讲信睦(______
(2)故外户而不闭(______
(3)盗窃乱贼而不______
(4)阡陌交通(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甲文中的“大道”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甲文中间述的“大同”社会和乙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①。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②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③南:意思是向南。④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四 方 之 士 不 远 千 里 从 之 游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慕圣贤之道______   ②其欣悦______
③能文______  ④而以赴告同学者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小题4】请结合(乙)选段内容说说杨时“德望日重”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5】(甲)(乙)选段都写到天气寒冷(画线句),在写作方法与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2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好作诗古文/王命急宣B.恐愤激之久/未若柳絮风起
C.生骄惰之气/非宁静无以D.彼其所造,曾无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小题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造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方其还矢/先王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空乏其身(______) (2)于虑(______)
(3)而前驱(______) (4)乱者四(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其心志  何而不平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凯旋而纳之  仇雠已灭
D.世言晋王之将至一夫夜呼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5】甲乙两文阐述的道理有何相似之处?两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名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B.人恒(经过)
C.于虑(同“横”,梗塞、不顺)D.而后(了解、明白)
【小题3】本文围绕哪两个话题来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小题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小题5】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当前题号:5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  ①所以:……的原因。 ②项籍:指项羽。③轻:轻易。④锋:军队的锐气。⑤弊:疲困。⑥子房:张良。 ⑦淮阴:指韩信。⑧王:称王。⑨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百里奚于市  (2)空乏其身
(3)行乱其所为  (4)于词色
【小题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小题3】甲文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小题4】甲文通过列举几位古代贤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____;乙文通过高祖和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就大业者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是_____。(每空限填2字)
当前题号:6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父之   (2)往送之门,之曰
(3)所以心忍性 (4)于虑
【小题2】翻译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3】(甲)(乙)两文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孟子》中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为人处事、立业治国都有很好的借鉴和警示作用,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 (2)行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
(3)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 (4)使使者来之 谒:_____________
(5)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  江河: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小题3】通过论证,两段文字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甲)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乙)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阅读两段文字,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说说在(乙)文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筋骨/无案牍之B.乏其身/庭下如积水
C.必先其心志/何而不平D.舜于畎亩之中/有时朝白帝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无法家拂士/水不在深有龙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渔者歌曰
C.征于色,发于声,后喻/面山D.舜发畎亩之中/相与步中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B.一个国家要避免“亡”,必须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和外有“敌国外患”两个条件。
C.文章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说理,行文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D.文章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得出国家没有外忧内患就会灭亡的结论。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当前题号:9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敬必(______)
(2)天下之广居(_______)
(3)必先其心志(______)
(4)于虑(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焉得为大丈夫乎/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B.往送门/舜发于畎亩
C.行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
D.益其所不能/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小题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两文都运用了不少排比句,请从(甲)(乙)文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当前题号:10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