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请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 ②执策而之(________)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
当前题号:1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马说》,回答问题。
【小题1】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节奏。(每句标1处)
(1)策 之 不 以 其 道
(2)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执而临之/之不以其道
B.虽有名马/温而知新
C.一或尽粟一石/之不能尽其材
D.祗辱于奴隶人手/虽有千里
【小题3】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行文感情饱满浓烈,首段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而后在第二段进一步揭示被埋没的原因,用反诘句“_________________”收结,怒谴“食马者”无知;末段以“____________________”倾吐愤懑、痛切之情。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出自韩愈《马说》)

(乙)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翮(hè):羽茎,羽毛的枝柱。②毳(cuì):鸟兽的细毛。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2)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3)君言矣(______)
(4)然其所者六翮耳(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平公默而不应焉
B.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晋平公游于河乐曰
C.执策而临/不知君食客,六翮邪
D.求其能千里也/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小题4】(1)在(甲)(乙)两文中,甲文采用   手法,批判统治者未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乙文中船工用生动的   (修辞),回答了晋平公的诘问。
(2)请你结合选文说说晋平公算得上是“伯乐”吗?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选贤与能,讲信睦 修: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小题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C.是故谋闭而不兴D.故外户而不闭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当前题号:4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B.《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前者侧重于叙述和描写,后者侧重于议论。
C.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兼葭》)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侧的思想感情。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一唱一和、相亲相爱的睢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杜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①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ān):官门外两旁的楼台。③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④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独亲其
(2)女有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3】阅读乙文,说一说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来由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乙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为人们多做好事。
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D.“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
【小题5】联系《桃花源记》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当前题号:6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旗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晨观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

(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选项
①墨子耕柱子
A.气势盛   B.怨恨   C.生气,发怒
 
②我无于人乎
A.病好 B.胜过   C.更加
 
③日夜
A.平常,一般 B.永久的 C.经常,常常
 
④口干舌
A.坏,破旧   B.疲劳   C.遮蔽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
②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3)甲文和乙文的第一段文字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引出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生活中也常有“口千舌敝,然而不听”的事情,除乙文的第二段文字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情形?请说出两种。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正义》)

(乙)善问者,如攻①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③;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不顺的部分,本句中比喻难处。③相说以解:互相脱离并分解,喻指先易后难,逐渐解决问题。说,通“脱”,脱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知其也 (2)然后能自也 
(3)学半   (4)其久也
【小题2】与甲文“其此之谓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之以小者则小鸣B.何陋之有
C.渔人甚异之D.大道之行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在谈论做学问的道理时,(甲)文以“食佳肴”作比,(乙)文用“攻木”“撞钟”作比,使人易于理解。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读书忌“二物”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④囊时:昔日。⑤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数次。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2)然后能自也(3)不知其
【小题2】翻译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故曰:教学相长也。
【小题3】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小题4】(甲)文的结论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小题5】读完上面两则短文,请你就“学习”谈谈你的切身体会,谈出其中两点即可。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虽有嘉肴》,回答下列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也 旨:主旨
B.虽有道   至:最好的
C.然后能自也 反:反思
D.教学相也 长:推动,促进
【小题2】下面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弗学,不知其善也B.教然后知困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D.其此之谓乎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嘉肴”“至道”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选文第一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C.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D.选文告诉我们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是主要的。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