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杜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①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ān):官门外两旁的楼台。③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④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独亲其
(2)女有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3】阅读乙文,说一说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来由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乙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为人们多做好事。
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D.“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
【小题5】联系《桃花源记》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4 11: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为人谋而不乎(______)
(2)四十而不(______)
(3)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4)险躁则不能性(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小题3】为什么孔子认为“贤哉,回也”?
【小题4】以上选文都有关于学习的内容,但所谈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戕:杀害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再(______)
(2)知其一(______)
(3)其果不出血(______)
(4)可据理以有无哉(______)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半/定非我所见B.如言/一盗拽妻起
C.果于数里外/不其所以然D.又戕其耳人/不知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A“______”(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B“______”(用甲文原文填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①蓄:积聚。②徼(jiào):边界。③斩:砍伐。④槁:枯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 蕃:多。
B.出淤泥而不   染:污染。
C.濯清涟而不   妖:过分艳丽。
D.不不枝 蔓:生枝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语段(甲)中作者所讲的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小题4】语段(甲)中作者对莲的喜爱与语段(乙)中京师对竹的喜爱是否相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