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正义》)

(乙)善问者,如攻①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③;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不顺的部分,本句中比喻难处。③相说以解:互相脱离并分解,喻指先易后难,逐渐解决问题。说,通“脱”,脱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知其也 (2)然后能自也 
(3)学半   (4)其久也
【小题2】与甲文“其此之谓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之以小者则小鸣B.何陋之有
C.渔人甚异之D.大道之行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在谈论做学问的道理时,(甲)文以“食佳肴”作比,(乙)文用“攻木”“撞钟”作比,使人易于理解。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7 11:4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   可:________ (2)悄怆幽   邃:________
(3)皆空游无所依   若:________ (4)竹取道   伐: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知源   ②真不知马也(《马说》)
B.①其境过清   ②去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C.①记之而去   ②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D.①佁不动 ②知困,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佳肴》)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小题5】本文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同类题2

《世说新语》选读,阅读下列三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乙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张季鹰辟田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批注

注释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撒盐空中差可____
②王仲宣驴鸣____
语同游曰____
俄而齐王败____
【小题2】“遂”有两个义项,分别是“于是”和“最终”。请联系上下文,为丙文“遂命驾便归”中的“遂”选择正确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小题3】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小题4】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
【小题5】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论:定罪。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②拟:比划。③弥:充满。④膏:做肥料。⑤羝(dī):公羊。乳:产子。⑥弆(jǔ):藏。⑦节旄:节上饰有旄牛尾的毛。
【小题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
单 于 使 使 晓 武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大丈夫 ⑵以顺为
⑶威武不能主背亲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小题4】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
【小题5】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B.学者大忌
C.择善而从D.是以谓‘文’也
【小题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小题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同类题5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解释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剩骨(______) (2)行甚远(______) (3)其一坐于前(______)
【小题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小题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