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疑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苏轼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左佩刀,右备容臭/前人之述备矣 |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增益其所不能 |
D.腰白玉之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小题3】(一)文中宋濂的“嗜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结合两个语段,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祖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书》:也叫《尚书》,《诗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师谓其父母曰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小题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后来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小题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④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戕:杀害【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再啮(______)
(2)但知其一(______)
(3)其创果不出血(______)
(4)可据理以断有无哉(______)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定非我所见之理 | B.如其言/一盗拽其妻起 |
C.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 | D.而又戕其耳人/不知而不愠 |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A“______”(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B“______”(用甲文原文填空)。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同予者/何人 |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___)
(3)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 (4)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 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
B.《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交往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
[甲]言家事
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shàn),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⑤赢:充盈。[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悉仰于官(全部) | B.及卒,如其所言。(死、去世) |
C.非学无以广才(广大) | D.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 |
A.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 B.静以修身 |
C.屠惧,投以骨。 | D.非志无以成学 |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题5】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写两点)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谈笑有鸿儒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
③可爱者甚蕃_____
④亭亭净植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小题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陋室铭》:_____。
《爱莲说》:_____。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词。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题3】下面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诸葛亮写给侄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 |
B.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诫,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
C.“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
D.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案牍:_______ (2)蕃:_______ (3)植:_______
【小题2】请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
A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B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
A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新鲜的听到了。
B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作者用此法以物为喻,较含蓄地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其中甲段文字刘禹锡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情趣;乙段文字周敦颐借莲花传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悲守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
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
非澹泊无以明志。
【小题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 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 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A.遂成枯落 | B.平心静气 | C.躁(险躁/焦躁)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③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④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⑤。
(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哂:讥笑。⑤通儒:饱学的大儒。【小题1】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一处)
⑴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⑵时 闻 者 多 哂 之
【小题2】解释画线的词语。
⑴有仙则名(_______)
⑵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
⑶卿不闻朱买臣妻邪(______)
⑷其妻患之(________)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小题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他们的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