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看》)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也   (2)然后能自
(3)学不可以(4)木受绳则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然也 子不知鱼之乐B.不其善也   则明而行五过矣。
C.有嘉肴   有稿暴D.学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观点“_______________”,然后举例进行论证。
【小题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10: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选自《鲁周公世家》)

注释:①践祚:登上帝位。②蚤:同“早”。③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恢弘志士之气( )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
(3)我之所以弗而摄行政者( )
(4)子鲁( )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B.乙文中周公因成王幼小,恐天下人反叛,于是就登上帝位。当时就有人散布谣言,说他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及时坦明心迹,勤于政事,礼贤下士,终天下大治,但最后还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还政于已长大的成王。
C.乙文中周公还政成王后,站在北面臣子的位置上态度恭敬谨慎,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
D.甲乙两文都首先交待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的恶劣和艰辛。甲文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乙文是“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
E.甲乙两文中的诸葛亮、周公都是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辅佐成王,忠心耿耿,呕心沥血。

同类题5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得也
(2)万钟于我何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把“鱼”比作“义”,用“熊掌”比作“生”,以鱼与熊掌类比,生动形象,自然而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议题
B.文章赞美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文章末段采用对比论证,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舍义”接受和批评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
D.文章巧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现了孟子议论语言的磅礴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小题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他们的言行和结局印证了文本中孟子的哪个观点,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链接材料)先贤舍生取义传千古,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让人缅怀;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令人景仰。

观点:
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