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鱼(_______)
(4)弟子谏曰(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小题3】请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小题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6 10:4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同予者/何人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 (2)无案牍之形 劳(__________)
(3)可爱者甚  蕃(_________) (4)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 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B.《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交往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杜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①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ān):官门外两旁的楼台。③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④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独亲其
(2)女有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3】阅读乙文,说一说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来由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乙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为人们多做好事。
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D.“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
【小题5】联系《桃花源记》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葱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葱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小题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而出自乙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如今邯郸离开大梁到集市去很远,议论臣的人要拜访这三人。
B.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王宫)离集市远,议论臣的人也超过了三人。
C.如今从邯郸到大梁去要经过集市,议论臣的话要经过这三人。
D.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到集市远,议论臣的话也会经过三人传来。
【小题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所写事情虽然不同,但其中国人和魏王犯错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小题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
【小题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同,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同语。
(1)如外人(______) (2)便还家(______)
(3)男有,女有归(______)   (44)盗窃乱贼而不(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理解填空,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填空。
(甲)文中渔人出去后再寻桃花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阐述大同社会理想核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试着概括两文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