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于:介词,从。
B.醉翁意不在酒   之:结构助词,的。
C.杂然前陈者    而:介词,表承接。
D.属余作文记之。  以:连词,来
【小题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写景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B.第二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写景时以时间为序,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C.第三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语言上以散句为主,也使用了一些对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核心句,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欧阳修的自夸语,意为表现自己的政绩突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7 08:4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巘多生怪柏
B.负势竞 横柯
C.皆生树 谢太傅雪日内集
D.乘御风 猛浪若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 未复有能与其奇
B.猛浪 关山度
C.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非亭午夜分
D.蝉千转不穷    素湍绿潭
【小题3】下述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这篇文章的纲,“奇”“ 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B.这篇文章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写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文,是骈文中少有的佳作。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D.“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不在酒 意:情趣
B.佳木而繁阴  秀:茂盛
C.者胜 弈:下棋
D.太守之其乐也 乐:快乐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南诸峰    如土石何
B.名者谁 前人述备矣
C.行者休树    多会
D.不知人之乐  先天下之忧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B.山路回转,有一个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临下站在泉上的人,是修建亭子的醉翁。
C.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临下站在泉上的人,是修建亭子的醉翁。
【小题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丰富,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色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上。
B.文章条理清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文章情感深沉,着力写太守与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景,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郁闷的人生态度。
D.文章语言优美,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 反:同“返”,返回
B.晓雾将 歇:落下
C.鸢飞天者    戾:至、到达
D.夕日欲 颓:坠落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山川
A.何陋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春冬
D.一老河兵闻
【小题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B.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伸展,争着向上指,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C.两岸的高山,都长着寒冷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向上指,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D.两岸的高山,都长着寒冷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书信体。甲文的目的是表达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和鄙弃名利,归隐林泉的愿望。
B.两文句式整齐,读来很有气势。甲文以四字句为主,最后以长句收尾,犹如滔滔急流,泄入大海。乙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C.两文都写到了猿,目的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为了渲染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乙文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令人神往。
D.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都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类题4

古代文言文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归而岩穴(昏暗)
B.峰路转(曲折)
C.野发而幽香(芳香)
D.临溪而(钓鱼)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西南诸峰/真无马耶
B.溪深鱼肥/人不知不愠
C.醒能述文者/不物喜
D.负者歌途/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小题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小题5】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同类题5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    (2)醉翁之不在酒(______________)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____)  (4)湖中人鸟声倶(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山之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小题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