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于:介词,从。
B.醉翁意不在酒   之:结构助词,的。
C.杂然前陈者    而:介词,表承接。
D.属余作文记之。  以:连词,来
【小题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写景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B.第二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写景时以时间为序,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C.第三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语言上以散句为主,也使用了一些对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核心句,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欧阳修的自夸语,意为表现自己的政绩突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7 08:4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注)①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②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③犹:仍然。④砾:小石块,碎石子。⑤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⑥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⑦娟然:美好的样子。⑧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⑨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⑩纪:通“记”,记录。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斯陋室B.问姓氏  真无马邪
C.游人未盛,   有千里之能D.山峦晴雪所洗   或异二者之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C.(甲)文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乙)文的“倩女”意思是美丽的女子。
D.(甲)文的“是金陵人”与(乙)文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乙)文中用了不少四字句,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和“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D.(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写出了作者远离世俗的雅趣和厌世之情,(乙)文则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干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与施从事书》吴均)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干:连接。③汉:银河。④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⑤春罗:即绿萝,一种爬蔓植物。⑥被:通“披”,覆盖。⑦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黑暗。⑧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轩邈(________)
(2)窥谷忘(________)
(3)清万转(________)
(4)千竞来(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未复有能与奇
B.猿百叫无绝/日中不至,是无信
C.朱元思书/未复有能奇者
D.春冬时/山川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小题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青山,请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小题1】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只划一处)
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佛 迹 院。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水清冽
(2)以其境过
(3)不复甚
(4)馀甘⑥煮菜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小题4】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
【小题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