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②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③供,付托。
【小题1】说说颔联中“隔”的含义?
【小题2】同是写《野望》,试结合相关内容比较本诗与王绩的《野望》中的“望”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20 03: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逄世难,独将褒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②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③逢世难:遭逢乱世。④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甲诗尾联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C.乙诗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D.乙诗尾联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小题2】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甲诗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小题3】两首诗的颈联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戍鼓:戌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②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③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报警的成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C.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D.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B.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C.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D.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