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力的概念
- 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三要素
- 力的示意图
-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牛顿第一定律
- 惯性
-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 二力平衡的概念
- 平衡状态的判断
- 平衡力的辨别
-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 力与运动的关系
- 力与图象的结合
- 弹力
- 力的测量
- 重力及其方向
- 重力的大小
- 摩擦力的存在
-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完成互拍,图片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地面。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原来如此》《冰雪危情》中一位体验者准备借用湿围巾从冰窟中自救爬出冰窟的情景,体验者只需将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取下打湿后再抛到坚固的冰面上,几秒钟后便可以用力拽住围巾将自己从冰窟中拉离水面从而实现自救。下列对该情景中的说法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体验者用围巾将自己拉离水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B.体验者将自己拉离水面时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C.体验者自救时将湿围巾抛在冰面上发生了凝固现象,这个现象要放热 |
D.体验者将自身拉离水面时体验者拉围巾的力大于围巾对他的拉力 |
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发射时用三级火箭,将火焰向后喷出获得向前推力。当飞船进入轨道运行,轨道上没有空气。完成任务后,飞船返回大气层。请解释以下问题。
(1)“将火焰向后喷出获得向前推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的。请再举一个生活中应用该原理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飞船上宇航员可以做哪些事?______________
(3)某物体在地球上用弹簧秤称得物重19.6N,在月球上把该物体放在天平上秤量,秤得的质量为_________千克。
(1)“将火焰向后喷出获得向前推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的。请再举一个生活中应用该原理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飞船上宇航员可以做哪些事?______________
A.上网查资料 | B.使用拉力器 | C.看流星 | D.组织唱歌比赛 |
(3)某物体在地球上用弹簧秤称得物重19.6N,在月球上把该物体放在天平上秤量,秤得的质量为_________千克。
烟头掉落、炉火忘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如图是某型号的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1)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下保险销,用手握紧压把,通过连杆把高连压气体容器打开。压把属于____杠杆。
(2)打开高压气体容器后,气体充满整个筒体,粉末状的灭火剂就会喷射出米,此时喷管受到一股反冲力,这是由于____。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2Na2CO3+H2O+CO2↑
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

(1)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下保险销,用手握紧压把,通过连杆把高连压气体容器打开。压把属于____杠杆。
(2)打开高压气体容器后,气体充满整个筒体,粉末状的灭火剂就会喷射出米,此时喷管受到一股反冲力,这是由于____。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
下列实例与原理对应的是( )
选项 | 实例 | 原理 |
A | 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B | 乘客候车时不能跨越高铁站台的安全黄线 | 流体压强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
C | 用桨划水时龙舟前进 | 杠杆的平衡条件 |
D | 看到“科学试题卷” | 神经冲动沿着反射弧传导 |
A.A | B.B | C.C | D.D |
2019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即将举行,下图是立定跳运时的分解动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听到监考老师说“可以开始考试”时,立即起跳。该反射活动的途径是:耳→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其中“大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2)甲同学在起跳时,两脚快速用力向后蹬地而使他腾空的原理是________。

(1)甲同学听到监考老师说“可以开始考试”时,立即起跳。该反射活动的途径是:耳→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其中“大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2)甲同学在起跳时,两脚快速用力向后蹬地而使他腾空的原理是________。
举世瞩目的G20峰会9月4日至5日在杭州召开,给了杭州人民一个天赐的小长假,人们抓住机会纷纷外出旅游。小军一家自驾到舟山去游玩,路上爸爸提醒小军系上安全带,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到了舟山他们坐船出海不但欣赏了美景也捕获了很多海鲜,同时也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体积越小,惯性越小
C、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D质量越小,惯性越大
(2)汽车紧急刹车人向前冲时,人对安全带有作用力,同时___也有作用力,理由是____。
(3)船能漂在水上而不沉下去是因为船受到___力,海鲫鱼属于真核生物的原因是有____。
(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体积越小,惯性越小
C、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D质量越小,惯性越大
(2)汽车紧急刹车人向前冲时,人对安全带有作用力,同时___也有作用力,理由是____。
(3)船能漂在水上而不沉下去是因为船受到___力,海鲫鱼属于真核生物的原因是有____。
为了探究静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较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A、B两木块叠放在一起,两个轻质弹簧测力计C、D的一端与两木块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E、F上。后来经过讨论,完善了实验装置,如(乙)所示。

(1)在理想情况下,B对A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_______的示数,(填“C”或“D”)
(2)乙图中,在A上放钩码的目的是_______。
(3)实验中需向右缓慢移动铁架台F,在此过程中,应使A、B保持相对_______(“运动”或“静止”),整个装置静止后,读取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
(4)分析实验数据,若_______,则静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

(1)在理想情况下,B对A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_______的示数,(填“C”或“D”)
(2)乙图中,在A上放钩码的目的是_______。
(3)实验中需向右缓慢移动铁架台F,在此过程中,应使A、B保持相对_______(“运动”或“静止”),整个装置静止后,读取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若_______,则静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
如图所示,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容积为2000毫升的饮料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射出。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饮料瓶容积、发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料瓶内的水向后喷出,水火箭就向前飞出,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容积:2000毫升的饮料瓶 | |||||
发射角度 | 20° | ||||
装水量/毫升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第一次距离/米 | 18.28 | 19.6 | 20.95 | 19.95 | 16.98 |
第二次距离/米 | 17.42 | 20.3 | 24.36 | 23.36 | 14.36 |
第三次距离/米 | 22.33 | 19.58 | 21.32 | 21.34 | 19.34 |
平均距离/米 | 19.34 | 19.83 | 22.21 | 21.55 | 16.89 |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饮料瓶容积、发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料瓶内的水向后喷出,水火箭就向前飞出,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