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二氧化碳的用途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 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______g;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填序号)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 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______g;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填序号)
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
某化学兴趣小组联系生活实际作了如下探究:
I.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烧杯中放有燃着的蜡烛和澄清石灰水,并罩上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火焰熄灭,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小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并做了如下实验
(3)将鳔浸在水里剪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他立即用_____________法收集到了甲、乙、丙三瓶气体(连续多次操作)
(4)将点燃的红磷迅速放入甲瓶中(装置如图2所示),等装置冷却后松开夹子,流人瓶中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1/4;往乙瓶中倒人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5)鱼鳔内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中有什么区别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他用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通过对比得出了如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请你来检验丙瓶内的鱼鳔气体中含有氧气,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烧杯中放有燃着的蜡烛和澄清石灰水,并罩上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火焰熄灭,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小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并做了如下实验
(3)将鳔浸在水里剪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他立即用_____________法收集到了甲、乙、丙三瓶气体(连续多次操作)
(4)将点燃的红磷迅速放入甲瓶中(装置如图2所示),等装置冷却后松开夹子,流人瓶中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1/4;往乙瓶中倒人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5)鱼鳔内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中有什么区别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他用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通过对比得出了如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请你来检验丙瓶内的鱼鳔气体中含有氧气,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混入了CO2和H2O(气)的具有还原性的混合气体,可能是H2、CO中的一种或两者都有,为了验证它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装置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丙中黑色固体变红,丁中无现象,戊中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丙处黑色固体变红,丁、戊处都有现象出现,可证明H2存在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1)装置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装置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丙中黑色固体变红,丁中无现象,戊中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丙处黑色固体变红,丁、戊处都有现象出现,可证明H2存在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A.![]() |
B.![]() |
C.![]() |
D.![]() |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溶解度 |
B.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
C.用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
D.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
规范的操作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所示操作正确的是()
A.调节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
B.称量NaCl![]() |
C.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
D.CO2验满![]() |
Na2CO3、CaCO3、BaCO3等统称为碳酸盐,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回答下列问题:

(1)仿写一种碳酸盐的化学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实验中,将A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使适量水流入广口瓶中,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1)仿写一种碳酸盐的化学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实验中,将A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使适量水流入广口瓶中,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某校课外兴趣小组用6g含少量CO2的CO的混合气体还原某二价金属氧化物RO 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数据记录如下表。

已知:CO还原RO,生成金属R和二氧化碳,且装置中每个反应都充分进行,冷却C装置过程中不考虑金属 R 重新氧化。实验记录表:
请分析计算:
(1)6g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是_________克。
(2)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对装置C中的10g药品进行测量,测得其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8%,请你求出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

已知:CO还原RO,生成金属R和二氧化碳,且装置中每个反应都充分进行,冷却C装置过程中不考虑金属 R 重新氧化。实验记录表:
实验装置代号 | A | B | C | D |
实验前药品质量(g) | 70 | 70 | 11.6 | 70 |
实验后药品质量(g) | 71 | 70.5 | 10 | 74.4 |
请分析计算:
(1)6g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是_________克。
(2)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对装置C中的10g药品进行测量,测得其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8%,请你求出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
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
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所需 CO 可现制现用 |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
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不正确的是( )
A.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 | B.用带火星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汽油和酒精 |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