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二氧化碳的用途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_,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甲烷之前一定要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图一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小刚同学利用图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①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刚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一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小刚同学利用图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①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刚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俗名“碱石灰”,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碱石灰在空气中久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而变质。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1)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定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操作二的名称是____。
(2)固体A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B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
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溶液B中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Ca(OH)2和______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反思与评价)丙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二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B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是否含NaOH,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1)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定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操作二的名称是____。
(2)固体A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B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
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溶液B中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Ca(OH)2和______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反思与评价)丙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二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B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是否含NaOH,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一定有NaOH | B.一定有Na2CO3 |
C.一定有CaO | D.至少有NaOH、CaO中的一种 |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贮存、运输和使用的方便,工业上将过氧化氢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 )
A.二氧化锰 | B.澄清石灰水 | C.盐酸 | D.氯化钠 |
某兴趣小组在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的 Cu 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查阅资料)铜有+1 和+2 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 或-4。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对此有人提出先将块状的木炭研细再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与甲装置比较,乙装置中使用酒精喷灯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查了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 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4)他们按乙图进行实验待反应结束时,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对此有人提出先将块状的木炭研细再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与甲装置比较,乙装置中使用酒精喷灯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查了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 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4)他们按乙图进行实验待反应结束时,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老师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 U 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 U 形管左端的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能排除_____对实验的干扰。
(3)请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 U 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 U 形管左端的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能排除_____对实验的干扰。
(3)请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验证了一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
B.丙过程中能观察到铜丝从红色变成了黑色 |
C.装置中石灰水的作用是吸收剩余的一氧化碳 |
D.待反应结束冷却后软质塑料瓶会变扁 |
某同学为了研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做了一个实验。

(1)他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_______(填实验室常用的一种集气方法)法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
(2)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甲瓶中(如图).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然后,将甲瓶倒放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1/10.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肯定有_______。
(3)再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
(4)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又用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相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1)他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_______(填实验室常用的一种集气方法)法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
(2)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甲瓶中(如图).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然后,将甲瓶倒放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1/10.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肯定有_______。
(3)再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
(4)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又用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相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重要试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设计下列实验方案:向5mL 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3滴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溶液 pH 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标号)。

(2)实验室可以利用稀盐酸等药品,通过连接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氢气。

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下同),制取氢气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块状固体加入试管中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1)为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设计下列实验方案:向5mL 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3滴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溶液 pH 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标号)。

(2)实验室可以利用稀盐酸等药品,通过连接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氢气。

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下同),制取氢气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块状固体加入试管中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溶解度 |
B.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密度 |
C.用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
D.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