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根
- 茎
- 叶
- + 光合作用
-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 光合作用的原料
- 光合作用的原理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所示,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
B.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
C.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
D.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
如图所示为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体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乙中a→c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
B.曲线乙中c 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 |
C.与玉米种子不同,大豆种子没有胚乳,萌发需要的能量来自子叶,与土壤是否肥沃无关 |
D.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
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结果发现B钟罩内的蜡烛比A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长得多,请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探究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将其鲜重和干重的变化分别绘制成甲、乙两条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豆种子萌发过程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
B.d点之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
C.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
D.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
把等量的天竺葵和紫罗兰的新鲜叶片放在无色透明的封闭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不同颜色的光照条件下(其他条件均适宜并相同)。经过8小时后,测量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据表回答:
(1)该实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写 2 条)
(3)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条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_____________ 。
容器 | 植物 | 光的颜色 | 氧气的增加量(mL) |
1 | 天竺葵 | 红 | 120 |
2 | 天竺葵 | 绿 | 15 |
3 | 紫罗兰 | 红 | 80 |
4 | 紫罗兰 | 绿 | 10 |
据表回答:
(1)该实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写 2 条)
(3)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条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_____________ 。
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
B.乙图表示某食物链各生物的相对数量,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是丙→丁→乙→甲 |
C.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 |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摄氏度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
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兴趣小组的成员为探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注: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 cm的地方。
(1)本实验中,50 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_______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______(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________________。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水草 | 无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 20 | 遮光* | 100 | 80 | 60 | 40 | 20 |
50 min后试管溶液颜色 | 浅绿色 | X | 浅黄色 | 黄绿色 | 浅绿色 | 浅蓝色 | 蓝色 |
注: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 cm的地方。
(1)本实验中,50 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_______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______(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从表中其他数据分析看,X应该为________。
(2)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pH_____6.0食品(选填“<”或“>”)。
(3)叶绿素在植物活体内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被叶绿素酶分解,在植物衰老和储藏过程中,酶能引起叶绿素的分解破坏。叶绿素酶的最适温度为60℃~82℃,100℃时完全失活,这说明酶的活性容易受到______影响。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 叶绿素溶液(mL) | 调pH至 | 处理时间(min) | 溶液颜色 |
① | 3.0 | 9.0 | 10 | 绿色 |
② | 3.0 | 8.0 | X | 绿色 |
③ | 3.0 | 7.0 | 10 | 绿色 |
④ | 3.0 | 6.0 | 10 | 黄绿色 |
⑤ | 3.0 | 5.0 | 10 | 黄绿色 |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从表中其他数据分析看,X应该为________。
(2)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pH_____6.0食品(选填“<”或“>”)。
(3)叶绿素在植物活体内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被叶绿素酶分解,在植物衰老和储藏过程中,酶能引起叶绿素的分解破坏。叶绿素酶的最适温度为60℃~82℃,100℃时完全失活,这说明酶的活性容易受到______影响。
湖州太湖出产大葱和白萝卜,小科发现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小科想: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加以探究。
(1)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请您在表格空白处内完善乙组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应将实验材料各改为 1株,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你是否认同以上观点, 为什么?_________。
(3)若小科的假设成立,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 甲组 | 乙组 |
环境条件 | 阴暗、25℃适宜温度 | |
实验材料 | 长势相似的 10 株韭菜苗 | 长势相似的 10 株韭菜苗 |
处理方法 |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 |
(1)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请您在表格空白处内完善乙组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应将实验材料各改为 1株,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你是否认同以上观点, 为什么?_________。
(3)若小科的假设成立,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有关右图所示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所示结构为植物的生殖系统 |
B.按同化作用方式区分,该生物属自养型 |
C.该生物能通过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
D.该生物体的细胞中均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