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2018·绍兴)科学研究常常采用转换、模拟等研究方法,下列课本实验中与其他三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
A.研究潜水艇的浮沉 ![]() ![]() | B.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 |
C.研究板块张裂 ![]() | D.研究膈的升降与呼吸 ![]() |
氮化铝(AlN)是一种新型材料。某氮化铝样品中含有碳或氧化铝杂质。已知氮化铝和NaOH溶液能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①AlN+NaOH+H2O=NaAlO2+NH3↑② 氧化铝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全部溶解,但不生成气体。现用如图所示中的一些装置来进行相关实验。根据反应中所生成氨气的体积来测定样品中的氮化铝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实验现象来确定杂质的成分(实验中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小资料: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1)实验操作为:
a.往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AlN 样品;
b.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往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浓NaOH;
c.检验装置气密性
d.测定收集到水的体积。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 用a、b、c、d 字母表示)。
(2)广口瓶中的试剂X最好选用植物油而不用酒精的原因是________。
(3)若广口瓶内的液体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则实验测得NH3体积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资料: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1)实验操作为:
a.往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AlN 样品;
b.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往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浓NaOH;
c.检验装置气密性
d.测定收集到水的体积。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 用a、b、c、d 字母表示)。
(2)广口瓶中的试剂X最好选用植物油而不用酒精的原因是________。
(3)若广口瓶内的液体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则实验测得NH3体积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在各种金属材料中铜是人类应用比较广泛的金属之一,某学习小组欲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④______;⑤D中黑色固体完全变成红色,停止加热;⑥待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液漏斗活塞;⑦数据处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④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A 先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
B 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C 打开活塞滴加盐酸和点燃酒精灯加热,谁先谁后都可以
(2)已知:CuO样品质量为m1g,E中增重为m2g,D中反应后固体质量为m3g,实际参加反应氢气的质量为m4g,以下数据还能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是______
A m1、m2 B m2、m3 C m1、m3 D m2、m4
(3)若使制取氢气是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
实验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④______;⑤D中黑色固体完全变成红色,停止加热;⑥待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液漏斗活塞;⑦数据处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④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A 先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
B 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C 打开活塞滴加盐酸和点燃酒精灯加热,谁先谁后都可以
(2)已知:CuO样品质量为m1g,E中增重为m2g,D中反应后固体质量为m3g,实际参加反应氢气的质量为m4g,以下数据还能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是______
A m1、m2 B m2、m3 C m1、m3 D m2、m4
(3)若使制取氢气是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

“等效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都是在物理、化学问题中常常用到等科学方法.下列实例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A.研究电流时,从分析水流的形成来分析电流的形成 |
B.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
C.在探究水的组成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
D.研究光的现象时,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下面给出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10℃ |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
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九年级下科学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时,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
③“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①“测量九年级下科学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时,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
③“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A.①②⑤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小明同学坐竖直升降的电梯从一楼到六楼时,感觉刚上升时有一种向下沉的感觉,快到六楼时却有一种向上抛的感觉;而从六楼到一楼时,刚开始向下时也有一种向上抛的感觉,快到一楼时又有一种向下沉的感觉.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觉得这种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有关.于是他找来了一只弹簧秤和一块铁块来做实验.他把弹簧秤固定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再把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如图1所示.当电梯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N,然后他开始研究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每隔1s记录一次数据,如表一所示,并画出了弹簧秤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2).从图2中小明领悟到了向下沉的感觉是人对地板的压力在增大,向上抛的感觉是人对地板的压力在减小.接着他又开始研究电梯整个下降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记录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一 一楼到六楼的实验数据
表二 六楼到一楼的实验数据
(1)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认为弹簧秤示数变大时电梯在上升,变小时电梯在下降,你认为她的观点对吗?_________________
(2)仅从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如何来判断电梯在整个过程中在上升还是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一 一楼到六楼的实验数据
时间 t(s)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弹簧秤 的示数 F(N) | 10 | 11.5 | 11.0 | 10.5 | 10.0 | 10.0 | 10.0 | 10.0 | 9.5 | 9.0 | 8.5 | 10.0 |
表二 六楼到一楼的实验数据
时间 t(s)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弹簧秤 的示数 F(N) | 10 | 8.5 | 9.0 | 9.5 | 10.0 | 10.0 | 10.0 | 10.0 | 10.5 | 11.0 | 11.5 | 10.0 |
(1)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
A.第1至4秒 | B.第4至7秒 | C.第7至10秒 | D.第10至11秒 |
(2)仅从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如何来判断电梯在整个过程中在上升还是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中一种重要方法。观察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两人朝不同方向用力拉板,直至纸撕裂.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的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薄膜向下运动模拟的是__________过程。

(1)如图甲所示两人朝不同方向用力拉板,直至纸撕裂.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的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薄膜向下运动模拟的是__________过程。
小徐学习了胆矾后,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矾类”物质的化学式,明矾(KAl(SO4)2·12H2O)、皓矾(ZnSO4·7H2O)、绿矾(FeSO4·xH2O)等。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亚铁离子不稳定,加热时容易被氧气氧化成铁离子。小徐为了测试绿矾(FeSO4·xH2O)中结晶水含量,如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实验操作及数据如表:

(1)该实验中证明A中绿矾分解的证据是_____ ;
(2)上述操作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的作用是_____ ;
(3)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x=_____ .

步骤 | 操作 | 质量/g |
1 | 称量石英玻璃管A(带止水夹K1和K2) | M1 |
2 | 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A中,将无水硫酸铜装入B | / |
3 | 再次称量A | M2 |
4 | 打开K1和K2,先缓缓通入N2,再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 熄灭酒精灯,关闭K1和K2,称量A | M3 |
5 | 重复上述操作步骤 | / |
6 | 直至A质量不变 | M4 |
(1)该实验中证明A中绿矾分解的证据是
(2)上述操作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的作用是
(3)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