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下列对一些科学量的估测中,比较贴近事实的是( ).
A.普通笔记本电脑的耗电功率大约是1kw |
B.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70m2 |
C.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大约36km/h |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340m/s |
如图所示的装置俗称“万能瓶”,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能.达到收集气体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 a 口进气 |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 b 口进气 |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 b 口进气 |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 a 口进气 |
某无色无味的干燥气体通过甲装置后使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变黑。小明猜测该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为验证猜测,小明从图乙中选择装置和对应药品,并按一定次序连接在甲装置的后面,其中装置和药品选择及装置连接次序最好的是()


A.①②③⑤ |
B.①③②⑤ |
C.①④②⑤ |
D.③①②⑤ |
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可忽略不计。查阅资料发现: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 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 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 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 4:打开 K1和 K2,通过注射器从 b 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 V1 毫升时,瓶中液面刚好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 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 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 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 V2 毫升。
(1)结合步骤 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用 V1、V2 来表示)
(3)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 21% ,原因是:_____。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 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 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 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 4:打开 K1和 K2,通过注射器从 b 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 V1 毫升时,瓶中液面刚好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 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 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 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 V2 毫升。
(1)结合步骤 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用 V1、V2 来表示)
(3)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 21% ,原因是:_____。
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转换法”这一科学方法,即用易观察的量(或现象)显示不易直接观察的量(或现象)的方法。下列不是应用“转换法”的是


A.①用水分子模型来表示水分子的结构 |
B.②用吸引铁屑的量来比较磁体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
C.③以U 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应叶蒸腾快慢 |
D.④以玻璃片上的水发生凝固体现烧杯中的反应是吸热的 |
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身边物理量估测结果符合实际的是( )
A.手电中的电流大约为3A | B.一枚普通鸡蛋的质量约200g |
C.人体的正常体温接近37℃ | D.一般中学生的身高约155mm |
实验离不开测量工具。下列关于科学常用测量工具的刻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的零刻度偏左边,刻度均匀 | B.量筒的零刻度在下端,刻度均匀 |
C.体温计的零刻度在下端,刻度均匀 | D.密度计的零刻度在下端,刻度不均匀 |
小红家上月5日自来水表的读数为344米3,本月5日自来水表各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水表的示数是_______米3,所以一个月来她家用去_______米3水(读数到米3即可)

若某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备下列性质中的哪几项( )
①不易溶于水 ②易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①不易溶于水 ②易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④密度比空气大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