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实验设计)
步骤 1:取 10 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1mL 某种淀粉酶溶液和 2mL 浓度为 5%的淀粉溶液。
步骤 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 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 1、2、3、4、5)分别置于 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 1 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
滴在多孔瓷板上,加 1 滴碘液显色。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1分﹚
②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 2 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
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正确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 3 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物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
①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之间。
②为进一步确定最适宜温度,需要__________(简述后续实验操作)

(1)(实验设计)
步骤 1:取 10 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1mL 某种淀粉酶溶液和 2mL 浓度为 5%的淀粉溶液。
步骤 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 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 1、2、3、4、5)分别置于 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 1 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
滴在多孔瓷板上,加 1 滴碘液显色。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1分﹚
②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 2 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
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正确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 3 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物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
组别 | 1 | 2 | 3 | 4 | 5 |
处理温度/℃ | 15 | 25 | 35 | 45 | 55 |
结果 | ++ | + | 棕黄色 | + | ++ |
①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之间。
②为进一步确定最适宜温度,需要__________(简述后续实验操作)
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现象,科学小组的同学针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X; 猜想二:有X和HCl; 猜想三:有X和NaOH;
(实验探究)
(1)小书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_______不成立.
(2)小兴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认为猜想二成立.小梁同学认为小兴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
(3)小云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
(实验拓展)
小炬同学使用了与碳酸钠不同类别的药品,也设计了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她的方案是: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则证明猜想二成立。(要求填写出药品名称以及出现的现象)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X; 猜想二:有X和HCl; 猜想三:有X和NaOH;
(实验探究)
(1)小书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_______不成立.
(2)小兴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认为猜想二成立.小梁同学认为小兴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
(3)小云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
(实验拓展)
小炬同学使用了与碳酸钠不同类别的药品,也设计了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她的方案是: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则证明猜想二成立。(要求填写出药品名称以及出现的现象)
(2017·江苏泰州)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曲线甲所示。
①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_____色。
③分析曲线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Ba2+和SO42-结合成BaSO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乙曲线所示。
①分析曲线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 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 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
②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③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拓展:①请根据示例仿写离子方程式。
示例:AgNO3+NaCl===AgCl↓+NaNO3,
离子方程式:Ag++Cl-===AgCl↓。
仿写:BaCl2+Na2SO4===BaSO4↓+2NaCl,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②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溶液先变浑浊后浑浊逐渐消失。请推测此过程的溶液中Ca2+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曲线甲所示。
①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_____色。
③分析曲线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Ba2+和SO42-结合成BaSO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乙曲线所示。
①分析曲线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 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 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
②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③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拓展:①请根据示例仿写离子方程式。
示例:AgNO3+NaCl===AgCl↓+NaNO3,
离子方程式:Ag++Cl-===AgCl↓。
仿写:BaCl2+Na2SO4===BaSO4↓+2NaCl,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②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溶液先变浑浊后浑浊逐渐消失。请推测此过程的溶液中Ca2+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时物质的变化情况,小阳将等量的正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分别装在A、B两个玻璃瓶中,如图甲所示,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进行了实验

请回答:
(1)小阳取A瓶,按图乙连接适当装置后,打开阀门,取掉漏斗口的棉花,往长颈漏斗内加水,“加水”的目的是____ .
(2)乙图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小阳同时利用B瓶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其作用是________.
(4)本实验中,小阳将A、B两个玻璃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了一夜,你认为要放置在“温暖的地方”的理由是________.

请回答:
(1)小阳取A瓶,按图乙连接适当装置后,打开阀门,取掉漏斗口的棉花,往长颈漏斗内加水,“加水”的目的是____ .
(2)乙图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小阳同时利用B瓶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其作用是________.
(4)本实验中,小阳将A、B两个玻璃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了一夜,你认为要放置在“温暖的地方”的理由是________.
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生物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1)在该探究方案中,起对照组作用的小鼠是_________________
(2)a步骤中将甲、乙两组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_____。
(1)在该探究方案中,起对照组作用的小鼠是_________________
(2)a步骤中将甲、乙两组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______
步骤 | 甲组鼠 | 乙组鼠 | 丙组鼠 |
a | 发育状状况基本相同的甲、乙、丙三组小鼠各三只, 将甲、乙两组小鼠的胰岛破坏,丙组小鼠不作处理 | ||
b | 定时喂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定时喂等量的全营养饲料 | 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定时喂等量的全喂食前注射适量胰岛素的胰岛素 | 定时喂等量的全营养饲料 |
c |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三只小鼠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_____。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请你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实验课题。
(1)课题1:验证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按表格所示实验方法及步骤,最后对烧杯中的物质过滤获得两份苹果汁。根据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预测实验现象为_____;
(2)课题2:探索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适宜的pH。取5个烧杯和5支试管分别编号后,完成操作①和②:
①往5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苹果泥;②往5支试管中各注入果胶酶溶液;之后,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分别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混合,把混合液pH分别调至4、6、7、8、10。
方法二:分别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6、7、8、10。再把pH相同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为科学,请说明理由:_____;
(3)如果用曲线图记录实验结果,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在下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
操作顺序 | 项目 | 烧杯1 | 烧杯2 |
① | 往烧杯中加入苹果泥 | 20ml | 20ml |
② | 注入果胶酶溶液 | 2ml | 0ml |
③ | 注入蒸馏水 | 0ml | 2ml |
④ | 在恒温水浴中保温,并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 10min | 10min |
(1)课题1:验证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按表格所示实验方法及步骤,最后对烧杯中的物质过滤获得两份苹果汁。根据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预测实验现象为_____;
(2)课题2:探索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适宜的pH。取5个烧杯和5支试管分别编号后,完成操作①和②:
①往5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苹果泥;②往5支试管中各注入果胶酶溶液;之后,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分别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混合,把混合液pH分别调至4、6、7、8、10。
方法二:分别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6、7、8、10。再把pH相同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为科学,请说明理由:_____;
(3)如果用曲线图记录实验结果,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在下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

小徐在做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后,还想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采用同种植物的目的是_____。
(2)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需将该装置放在______环境中。
(3)实验结束时发现装置A中植物质量明显增加,原因是_____
(4)若还想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并简述实验思路。______

(1)实验中采用同种植物的目的是_____。
(2)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需将该装置放在______环境中。
(3)实验结束时发现装置A中植物质量明显增加,原因是_____
(4)若还想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并简述实验思路。______
蚕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动,一般会结出厚薄均匀的茧,但是有时也会结出厚薄不均的“薄头茧”,影响了蚕茧的出丝率。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为了寻找“薄头茧”的原因,5 月份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9 月份又进行了重复实验。两次实验均选择五龄期老熟蚕, 将它们放入 6 片方格簇(每片方格簇有 312 格,即每片最多结茧 312 粒),7 天后统计“薄头茧”的发生率。实验分为 3 组,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不同光照条件下平均结茧情况统计表(单位:%)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1)蚕茧是蚕蛾在发育过程中的_____阶段出现的。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实验假设是:_____。
(3)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_____。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光线 | 明亮而不均匀 | 明亮而均匀 | 暗而均匀 |
实验Ⅰ(5 月份) | 15.48 | 7.50 | 4.92 |
实验Ⅱ(9 月份) | 17.17 | 8.85 | 4.50 |
总平均发生率 | 16.33 | 8.18 | 4.71 |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1)蚕茧是蚕蛾在发育过程中的_____阶段出现的。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实验假设是:_____。
(3)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_____。
土壤污染不仅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的污染、减产,而且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 500mL,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 10、102、103、104倍,获得 4 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②取 4 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 200 粒。随机均分成 4 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 4 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 4 只培养皿置于 25℃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1)统计和分析: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_____,进行比较。
(2)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_。
(3)反思与评价:
本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 500mL,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 10、102、103、104倍,获得 4 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②取 4 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 200 粒。随机均分成 4 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 4 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 4 只培养皿置于 25℃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1)统计和分析: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_____,进行比较。
(2)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_。
(3)反思与评价:
本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
如表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据表回答:
(1)若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作对照的两组烧杯是__________填烧杯的编号),若每组种子数量都是 1 粒,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选填科学或不科学)
(2)若 A 与 B 对照,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表中①处应填的条件是_____(选填干燥或适量的水);
(3)预期种子能正常萌发的是_________烧杯。若此实验选择的是水稻种子,则其萌发所需营养来自种子的_____。
烧杯编号 | 种子数 | 种子所处的环境条件 |
A | 50 粒 | 适量的水、25℃ |
B | 50 粒 | ①、25℃ |
C | 50 粒 | 适量的水、4℃ |
(1)若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作对照的两组烧杯是__________填烧杯的编号),若每组种子数量都是 1 粒,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选填科学或不科学)
(2)若 A 与 B 对照,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表中①处应填的条件是_____(选填干燥或适量的水);
(3)预期种子能正常萌发的是_________烧杯。若此实验选择的是水稻种子,则其萌发所需营养来自种子的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