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小明为探究“种子发用要的外界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大豆种子(种子均饱满且完整、具有活力)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的种子发芽情况如表。
(1)上述表格中有_____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_____,若以温度为变量,实验组是_____,对照组是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
(3)农民在适宜季节播种时,为使苗全苗壮,从种子自身条件来看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
(4)若要验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你能否参照上述表格,设置一个合理的表格进行实验:_____。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场所 | 日光下 | 日光下 | 日光下 | 日光下 |
温度 | ![]() | ![]() | ![]() | ![]() |
棉花状态 | 潮湿 | 干燥 | 水浸没大豆 | 潮湿 |
发芽情况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没有发芽 | 没有发芽 |
(1)上述表格中有_____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_____,若以温度为变量,实验组是_____,对照组是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
(3)农民在适宜季节播种时,为使苗全苗壮,从种子自身条件来看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
(4)若要验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你能否参照上述表格,设置一个合理的表格进行实验:_____。
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只蛋都不破。接着的步骤是()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
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甲瓶 | 乙瓶 | 丙瓶 |
瓶口 | 敞开 | 敞开 | 用消毒棉球塞住 |
温度 | 25℃ | 5℃ | 25℃ |
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 |
B.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 |
C.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 |
D.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 |
小明的爸爸在智能手机中装了手机计步类APP,小明每天只要把手机带在身上,就能显示出一天总共运动的步数,小明把爸爸的手机拿在手上,打开APP,往前走了10步,计步器显示增加了10步,小明想: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1)小明猜想:可能是手机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显示运动的步数于是,他拿着手机,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他的猜想是否正确?______
(2)小明拿着手机,随着电梯升降从1楼到达5楼,发现计步器示数也没有变化,小明如此操作是因为他建立了______的猜想。
(3)小明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你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1)小明猜想:可能是手机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显示运动的步数于是,他拿着手机,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他的猜想是否正确?______
(2)小明拿着手机,随着电梯升降从1楼到达5楼,发现计步器示数也没有变化,小明如此操作是因为他建立了______的猜想。
(3)小明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你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当今地球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而古代曾有人“预言”:若千万年后,地球将诞生第五大洋,新的大洋将出现在非洲大陆内部,会将完整大陆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对这种“预言”你认为是( )
A.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 | B.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
C.科学探究中的得出结论 | D.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 |
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放上菜豆种子,进行如下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 场所 | 温度 | 棉花状态 | 数日后现象 |
甲 | 光照 | 23℃ | 潮湿 | 全部发芽 |
乙 | 光照 | 23℃ | 干燥 | 没有发芽 |
丙 | 黑暗 | 23℃ | 潮湿 | 全部发芽 |
丁 | 黑暗 | 23℃ | 干燥 | 没有发芽 |
A.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菜豆种子萌发与光照、温度、水分的关系 |
B.材料要选择结构完整且饱满有活力的种子,每组数量相同并且数量足够多 |
C.甲组与丁组可以构成对照,说明菜豆种子萌发需要光照和潮湿的条件 |
D.实验表明菜豆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23℃ |
农场开展有关育苗活动,探讨播种育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问题1)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3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300粒小麦种子并随意分成六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1)请指出实验步骤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认为25℃是小麦种子萌发率最高的温度,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精确,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小麦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4)若要使我们研究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我们如何完善实验?________________
(问题2)研究幼苗的出土率与种子种植的深度关系。
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的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下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天后取甲、乙,丙,丁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_______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问题1)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3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300粒小麦种子并随意分成六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 | A | B | C | D | E | F |
温度(℃)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发芽率(%) | 48 | 74 | 82 | 94 | 86 | 75 |
(1)请指出实验步骤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认为25℃是小麦种子萌发率最高的温度,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精确,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小麦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4)若要使我们研究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我们如何完善实验?________________
(问题2)研究幼苗的出土率与种子种植的深度关系。
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的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下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级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
种植深度 | 6cm | 11cm | 18cm | 25cm | |
萌发幼苗数量 | 29棵 | 30棵 | 26棵 | 20棵 | |
未出土幼苗生长情况 | 1粒种子未萌发 | / | 幼苗略有萎缩现象 | 幼苗萎缩现象较明显 | |
幼苗叶子大小 | 较大 | 较小 | 只有痕迹 | 只有痕迹 |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天后取甲、乙,丙,丁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_______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幼苗的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探究;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发现,除幼苗胚轴的长度不同外,各组幼苗的出土数量、未出土幼苗生长状况、子叶大小等也有差异,如下表所示。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总含量,则________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组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种植深度 | 6cm | 11cm | 18cm | 25cm |
出土幼苗数量 | |29棵 | 30棵 | 26棵 | 0棵 |
未出土幼苗生长状况 | 1棵种子未萌发 | / | 幼苗略有 | 幼苗萎缩现象较明显 |
幼苗子叶大小 | 较大 | 较小 | 只有痕迹 | 只有痕迹 |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总含量,则________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某校初一学生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处理。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波,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______。
(3)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______。
(4)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______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______处(填“③”或“④”)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________(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_______,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氧平衡意义重大。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______。
(3)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______。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④ |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_______,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氧平衡意义重大。
某科学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FeSO4·nH2O晶体中的结晶水的含量进行测定(铁架台等已省略). 已知:
① FeSO4和FeSO4·nH2O 加热时易被空气氧化;② FeSO4·nH2O=加热=FeSO4+nH2O.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打开K1导入二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操作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建议,为加快产生CO2的速率,可将 A 中装置中盐酸浓度增大、石灰石磨成粉状.试问,制取气体时反应速度是否越快越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Ⅵ称量,若晶体FeSO4·nH2O质量为 m,反应前后 C 装置质量减少了m1,D 装置质量增加了m2,则此晶体中的结晶水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① FeSO4和FeSO4·nH2O 加热时易被空气氧化;② FeSO4·nH2O=加热=FeSO4+nH2O.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Ⅰ打开K1导入二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中的操作乙是通二氧化碳直至 C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操作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建议,为加快产生CO2的速率,可将 A 中装置中盐酸浓度增大、石灰石磨成粉状.试问,制取气体时反应速度是否越快越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Ⅵ称量,若晶体FeSO4·nH2O质量为 m,反应前后 C 装置质量减少了m1,D 装置质量增加了m2,则此晶体中的结晶水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