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士欲将西方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文明的中国……尽管其宗旨是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就是一个推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关键人物。他推行学术性的传教与倾向于士大夫的策略,以天主教“合儒”“补儒”希望进而达到“超儒”,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赢得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在传教士的努力下,明末清初中国曾一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基督教在很多地方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出现了“礼仪之争”。1700年,康熙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已成定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终未酿成社会大潮。
——据骆利红《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论述》
材料二: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在华传教、设学堂、开办医院的特权.晚清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了解、吸收西学,参与译书工作,这一阶段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声光化电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对西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地遍布新式学校、创办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甚至政府创立译书机构,翻译大量的西方书籍,西学影响逐步进入基层。戊戌变法后,革命运动兴起,留日热潮骤起,社会科学类书籍大量被翻译传入中国,其中多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日本变法等内容的书籍。
——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
A.对西方的认识有所加深 | B.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D.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束缚 |
A.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 B.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犯 |
C.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 D.专制统治下民众怯懦 |
时段 |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
19世纪40—50年代 |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
19世纪60到90年代 |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
20世纪初 |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
20世纪上半叶 | ***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A.认同西方政治体制 | B.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 D.主张立足国情选择政体 |
A.反映国人学习西方的迫切要求 | B.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
C.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 D.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
A.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 B.中共成立深受苏联的影响 |
C.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充分 | D.欧美资本主义已穷途末路 |
A.要保证抗英措施的机密性 |
B.担心受到传统士人的议论 |
C.对清朝统治阶层感到失望 |
D.避免挫伤军民的战斗热情 |

①小明:“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十三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人物有谭鑫培、程长庚等。”
②小华:“同光十三绝的出现表明当时北京出现了‘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由此形成。”
③小芳:“图片可以说明,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A.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 B.②③正确,①不正确 |
C.①③正确, ②不正确 | D.①②③都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