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科学理性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强国御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12 07:4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