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APEC首脑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D.中国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漫画《苏联专家来的时候和走的时候》。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
B.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
C.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D.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外来人口猛增,由于特区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无法获得国家计划内的物资供应,生活用品十分紧缺,物价不断上涨。于是深圳政府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各种票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这说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B.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C.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D.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对于“大跃进”,苏联开始热情支持和赞扬,后来逐渐冷静下来。对于人民公社,苏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并一直保持沉默。由于担心中国的做法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苏共二十一大间接地对中共提出批评。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苏联反对中国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苏联不希望斯大林模式弊端再次在中国上演
C.苏联担心中国名为“超英赶美”实为赶超苏联
D.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大大刺激了苏联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1961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546万人。这一变化
A.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
C.导致了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
D.说明当时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快速城市化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断
A.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B.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
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D.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措施,根本上是为了解决
A.财富高度集中问题B.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