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里指出:“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据此,苏联
A.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
B.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
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
D.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
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
美国雇员持股中心报道,截至1996年,美国1万家公司已有雇员持股计划,包括900多万雇员,共持有公司资产7500多万美元,并且每年还增长300~600家公司。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 B.“新经济”发展引发经济结构变异 |
C.代议制民主逐渐完善 | D.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日益加强 |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 B.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
据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某学生的日记记载:1934年春,她经人介绍前往一平民学校教课,为其办理手续者系一男子,这使她“心中鹿鹿不已”,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但她又想到,前来授课是“为国家幸福计,己身前途计,不得不尔。余侪处事光明磊落,何分性别,何惧他人窃议哉?”这则日记反映出当时
A.女子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 B.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 |
C.知识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 | D.成都地区涌现了一代新女性 |
清末民初,出现了影响全国的“画报热”,如上海的《图画新闻》主要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醒俗画报》《通俗画报》等在其他城市办刊的画报,均以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为主。“画报热”的出现
A.冲破了传统教育体制 | B.促进了传媒业的稳定发展 |
C.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 | D.彻底摆脱了社会舆论控制 |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这份数据可反映出
棉纱进口 | 棉布进口 | 麦粉进口 | 钢铁进口 | 机器进口 | 生铁产量 |
下降38% | 下降20% | 下降15% | 增加20% | 增加20% | 增加30% |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
C.政府为抗战作物质准备 |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
下面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 B.民族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
C.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严重摧残了中国经济 | D.民族企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