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隋唐)出现时的客观形势,和第一次大一统(秦汉)时有些不同。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下表所示)。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次大一统帝国


A.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B.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经济 |
C.推动南北物资交流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D.通过运河把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相连接 |
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A.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 B.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
C.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 D.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
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 |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 | 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脆“举户鬻产徙京城,以避徭役”。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摘编白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耧车 | B.翻车 | C.曲辕犁 | D.水排 |
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