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碧荷生幽泉①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残零落。 |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时所作。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
B.颔联为阳山全景图点缀了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
C.诗中景色折射着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复杂心境。既有闲静自得,也有孤独寂寥。 |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作者被贬南荒回归无望,无法再建功立业的愁情。 |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②。
注释:①这是杜甫晚年离开夔州,漂泊到长江、汉水交汇地区所写的诗。②老马不能长途跋涉、日行千里,但其经验智慧尚可用。【小题1】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而含蓄丰富,同一个词语从不同角度体味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腐儒”这一自称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下列对“腐儒”所包含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嘲自贬 | B.自赏自负 | C.自伤自怜 | D.自高自大 |
请结合前三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湾。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凤。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黄州江边,苏轼好友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②兰台公子:指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刚道:“硬是说”的意思。雌雄:宋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截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国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前四句用实笔,描绘快哉亭周边的胜景;后五句是记忆中的情景,通过昔日在平山堂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前游览快哉亭的欣喜之情。 |
B.“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是对水色山光的动态描写,忽然一阵风起,涛澜汹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
C.作者认为,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即是明证 |
D.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落旷达的浩然之气,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诗人何逊、张藉和宋代孟宾于等均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
B.第三、四句飞驰想象,诗人看到清波、翠竹联想到鱼美、笋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紧扣“初到”题意。 |
C.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
D.这首诗语言平实,内涵丰富,一反常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体现出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 |
晚晴
杜甫
返照斜阳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时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描写晚晴之景,没有夕照则虹不现,没有浮云则雨不飞,照应周密,笔法细致。 |
B.颈联跳开一笔,描写凫雁高飞而去,熊罴秋来长膘,诗人慨叹万物欣然自得。 |
C.尾联以景结情,秋露零零,竹影摇曳,既回扣题目,又将不尽之意融入这晚景中。 |
D.诗歌写景远近结合,远望彩虹、峡雨、凫雁、熊罴,近观竹梢蒙露,层次分明。 |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保守派猛攻王安石新法,王安石请罢相,知江宁府。本诗当系回到江宁府得雨而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洗”表达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这是一场好雨。 |
C.大地的收成主要取决于上天,暗示诗人再次被起用的感恩之心。 |
D.风雷停息,轩窗清凉,雨过之景一片安静,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①
杜甫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
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
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②。
(注)①梓州、阆州、遂州、果州均位于四川境内,此诗为杜甫流寓四川时所作。②安禅:佛教语,指静坐入定。【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描写了春天惠义寺环境的清幽以及诗人进入寺庙后的心境。 |
B.诗歌颔联描写了惠义寺花开莺啼的灿烂春光和寺庙楼阁髙耸的巍峨景象。 |
C.颈联写诗人登临惠义寺,突感友人仕途得意而自己迟暮无为,顿生惘然之意。 |
D.诗歌颔联所描写的浓浓春意与颈联所表达的失落惆怅形成反差,对比鲜明。 |
过颜处士墓①白居易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②晓,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③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注]①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者。②黄壤:指黄泉。③黔娄:战国时齐隐士。鲁恭公曾聘为相,齐威王请为卿,皆被其拒绝。后隐居济之南山,家徒四壁,励志苦节,安贫乐道。《列女传•鲁黔娄妻》载:黔娄死,曾子往吊见以布被覆尸,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荒榛埋没通往坟墓的道路,满室诗书灰尘堆积,表明颜处士已辞世多年。“没”“积”两字透出悲凉之意。 |
B.颔联意为“漫长的黑夜可以让黄泉下的人苏醒,悲伤的风儿却不许白杨逢春”,移情于物,抒发无限悲痛之情。 |
C.尾联反映出诗人对福寿、官场的无情嘲讽,与韩愈的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样,直打胸臆。 |
D.本诗把描写、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用典精当,语言总体上较为通俗易懂,表达了对颜处士的悼念之情。 |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令认为杜甫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然而杜甫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碌碌无奇,虽有绝代的才华,却并不被时人所重。 |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
C.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
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