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小题2】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酺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大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连用三个地域名,以一“通”字,把三者关系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
B.颔联选择“伐鼓撞钟”“新妆袨服”的场景,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庆祝活动的热烈壮观。
C.全诗发端铺叙民情,结尾祈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以民愿作结,自然浑成。
D.诗人善于选取富有色彩的意象,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给人清新婉丽之感。
【小题2】本诗颈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写到了柳,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作用。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青年时期写起,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一心从军为国建立战功。“常得”二字,写出了自信、自豪的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C.颈联说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有些相似。
D.尾联直抒胸臆,倾诉心曲,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
【小题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有清誉。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⑤有所思:即《有所思》,古乐府篇名。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丰富,有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有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有对当政者的不满,有对故乡思念的愁苦。
B.首联写被贬离开国家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却又再次贬放远地,与同样再次被贬的友人分别在即。
C.颔联用典巧妙,以典明志,通过“事异”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以柳下惠三次遭贬黜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暗示他们都遭受了打击。
D.颈联“并”“尽”二字用得极为传神: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凄婉地传达出来了。
【小题2】本诗的结句非常精妙,请具体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小题1】对全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微雨”起笔,以“散丝”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
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
D.“散丝”即“雨丝”。最后一联以雨水比泪水,写得情景交融。
【小题2】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联诗句,写一段鉴赏文字(60字左右)。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楚汉相争,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自刎。阅读下面三首评论诗歌,完成小题

(1)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2)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3)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杜牧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武连驿忆弟

清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颈联中的“曰归”“有弟”反复连用,写出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运用反复手法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C.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小题2】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的运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日山寺怀友人

(唐)刘沧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

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小题1】现准备将本作品与同类作品合编一部诗集,以下命名合适的一项是(  )。
A.《咏秋即兴》B.《清秋思远》
C.《怀古伤秋》D.《秋日赠别》
【小题2】下列点评与本作品的写作特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寓情于景物之中B.远景与近景交错
C.对比与衬托并用D.以虚景衬托实景
【小题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黔南贾使君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 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 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可谓文武双全、意气风发。
B.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C.第四句肯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璞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
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小题1】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柳永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安古道马迟迟”的意思是,词人在长安古道上缓辔而行,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已经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若有深慨的思致。
B.“目断”句指词人视野受到限制,眼睛只能断断续续看到地平线上的一些景物。
C.“归云一去无踪迹”,归云,即行云,此句指的是云飘远方,无影无踪了,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喻托。
D.“不似少年时”意为词人伤今感昔,再也没有过去那种放浪形骸的作为了。
【小题3】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本词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