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痴子乞陈师曾为白梅写影属赞三首(其三)
释敬安
寒雪一以霁,浮尘了不生。
偶从溪上过,忽见竹边明。
花冷方能洁,香多不损清。
谁堪宣净理,应感道人情。
(注释)梅痴子:李瑞清,号清道人,诗人。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字师曾。释敬安(1851-1912):近代爱国诗僧。净理:佛教的教义,诗中指不俗的高洁之魂。【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在寒雪放晴之后,在洁净的小溪岸,白梅傲然开放,“偶、忽”极言其偏远之意。 |
B.第四句用一“明”既写出了梅花的颜色是白色,同时也写出了白梅花带给欣赏者的惊艳之感。 |
C.尾联道出诗人对画中白梅表现出的深厚意蕴的赞誉,也称颂了乞画人、画家胸中的高洁情怀。 |
D.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不仅写活了梅花的形象与气魄,而且也借此盛赞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 |
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
作者:齐己(唐)
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
何妨金粉资高格,不用丹青点此身。
蒲叶岸长堪映带,荻花丛晚好相亲。
思量画得胜笼得,野性由来不恋人。
注:齐己(863年-937年),唐朝晚期著名诗僧。【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题画诗,也是咏物诗,首联既照应标题,也蕴含诗歌的主题。 |
B.颔联交代画中的鹭鸶没有用金粉精细描画,也未用丹青加以细致点染。 |
C.颈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荻花”意象均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
D.本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僧人身份相吻合。 |
过沙沟店
王恽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人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过沙沟店》写诗人拜访游览沙沟店时的所见所闻,“过”是 “拜访”的意思。 |
B.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体会到季节的转换。 |
C.从“清风破暑”和 “麦浪深”可以推知,诗人所写之景正是夏末秋初的时节。 |
D.颔联化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 |
【小题2】本诗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一联颇为精妙,请加以赏析。
秋日再寄
晁采①
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②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③定不如。
[注]①晁采,唐代宗大历时女诗人。②浪:没有拘束,不受限制。③肠断寒猿,典出自《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路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紧扣了题目中的“秋”字,突出了初秋的特点。 |
B.首联中的“觉”与“惟觉时之枕席”之“觉”,意思相同,刻画的状态也是相同的。 |
C.“窗外江村钟响绝”,不仅用钟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还侧面表现了人难眠的情态。 |
D.“肠断寒猿”运用典故,暗示了秋天夜晚气温由凉到寒,还表现了人心情的变化。 |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镇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②,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③,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释)①争得:怎得;②杜牧之:唐代诗人杜牧;③巇崿:指山峦【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意思是:怎么才能有杜牧之那样的才华,一来到西湖就能够题诗称赞呢? |
B.颔联主要写景,虽然只是描写西湖边的寺院和楼台,却能让读者感到游人如织的繁华。 |
C.颈联主要写人,“浓吐杂芳”写游客的交谈,“湿飞双翠”写西湖游客的画船。 |
D.中间两联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
丁督护歌①
李白
云阳上征去②,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③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④,掩泪悲千古。
(注)①丁都护歌: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②云阳:今江苏丹阳。上征:指往北行舟。③吴牛喘月: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④芒砀:大而多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阳”二句写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与后文纤夫的劳苦形成鲜明对照。 |
B.“吴牛”二句用典故,既点出时令特征,又巧借吴牛来写纤夫,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
C.“万人”二句写众劳工身似磐石,毫无自由地劳作,还要把采得的石料尽送达江边。 |
D.全诗层层深入,言近旨远,语句深挚,笔调沉郁,与李白清新浪漫的风格迥然不同。 |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①
(唐)王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②,合沓藏荆关③。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注)①崔季重,时已罢濮阳太守,隐居于终南山。②国:国都,京城。③荆关:柴门,指隐者的居处。
【小题1】由前两句画线诗句可知,引发“佳兴”的既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小题2】本诗后十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归隐之意的?试简要赏析。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道河,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解)①“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②“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③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 诗
【小题2】下面有关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赠别诗,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 |
B.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活用了典故。 |
C.颔联中“三河道”点出了送别的地点,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十分雄壮。 |
D.颈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物,是实写,为结句作了铺垫。 |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ò):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是一年最后的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
B.诗人年老衰颓、旧病复发,在本应辞旧迎新的时节却因新愁旧绪涌上心头而无法入眠。 |
C.“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德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无可奈何。此时只能借酒来宽慰自己,希望暂时摆脱烦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