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保守派猛攻王安石新法,王安石请罢相,知江宁府。本诗当系回到江宁府得雨而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洗”表达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这是一场好雨。
C.大地的收成主要取决于上天,暗示诗人再次被起用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息,轩窗清凉,雨过之景一片安静,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4 02: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司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所以存活之   所以:……的原因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孟子论而之   非:错误
D.以说阁下再矣 干:干谒,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   父母宗族,皆戮没
B.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焉用亡邦陪邻
C.见患后患,见灾而后救     有怠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某固非荀有觊阁下者也     以勇气闻诸侯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C.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D.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小题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C.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D.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2)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3)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 荫:庇护
B.继迁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其书不用 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三都 寇:侵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2)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小题4】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逃,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训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面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用道也哉 胜: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穷源,深思慎取。
B.在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种安排是为了后文说理,颇具匠心。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用、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