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楚汉相争,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自刎。阅读下面三首评论诗歌,完成小题

(1)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2)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3)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杜牧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认为: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3 12: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
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B.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淅淅”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C.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D.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E.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而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
A.夫 B.然 C.则 D.故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D.借助引用,证明因劝告进谏而招麻烦的情况比比皆是。
(4)第④段的论述在第③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5)杜牧的文章以富有气势著称,请以第①段为例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