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青年时期写起,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一心从军为国建立战功。“常得”二字,写出了自信、自豪的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C.颈联说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有些相似。
D.尾联直抒胸臆,倾诉心曲,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
【小题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2 10:5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惟清,字直臣,下邑人。开宝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蜀民尚淫祀,病不疗治,听于巫觋,惟清擒大巫笞之,民以为及祸。他日又加箠焉,民知不神。然后教以医药,稍变风俗。秩满,迁大理寺丞。雍熙三年,大举取幽州,惟清以为兵食未丰,不可轻动。判度支许仲宣建议通盐法,以卖盐岁课赋于乡村,与户税俱纳。惟清奉诏往荆湖诸路详定,奏言以盐配民非便,遂罢。使还,上又问民间苦乐不均事,惟清言:“前在荆湖,民市清酒务官酿转鬻者,斗给耗二升,今三司给一升,民多他图,而岁课甚减”。诏复其旧。未几,出为京东转运使。会募丁壮为义军,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谏,繇是独选河北,而余悉罢。端拱初,迁右谏议大夫,历户部使,改度支使。会遣使河朔治方田,大发兵。惟清以盛春妨农,恳求罢废。淳化三年,迁给事中,充盐铁使,遂以帐式奏御。太宗曰:“费用若此,民力久何以堪?如可减省,即便裁度。”惟清曰:“比开宝军兴之际,其数倍多,盖以将帅未得其人,边事未宁,屯兵至广也。臣闻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事郭子仪、李晟,西北望而畏之,如此则边事息而支用减矣。望慎擢将帅,以有威名者俾安边塞,庶节费用。”至道初,就拜右谏议大夫。太宗闻其廉平,诏奖之。二年,徙广南东、西路都转运使,寻召拜给事中。逾月,同知枢密院事。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既去枢要,怫郁尤甚,肆情弹击。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B.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C.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D.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有功者俸禄增加,有罪者则减少乃至取消。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略相当于明清的省。
D.三司,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军事,是仅次于中书省、枢密院的重要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惟清破除迷信,教化百姓。他在担任涪陵尉期间,反对巫术,鞭打巫师,以证明巫术不灵;并教给百姓医药知识,当地民风因此逐渐改变。
B.李惟清理政有方,实事求是。他认为士兵粮草准备不充分,不宜大举进攻幽州;他前往荆湖诸地实地调查,认为不宜让百姓将盐税与户税一同交纳。
C.李惟清体察民情,关心疾苦。巡察荆湖后,他建议让三司减少耗粮补贴。以使百姓可以另图他利:在边疆经营上,他认为如果将帅得人,自可减轻百姓负担。
D.李惟清重视农耕,爱惜民力。他不赞成招募丁壮作为义军,认为会导致农耕废驰;他还因此多次上疏朝廷加以谏阻,朝廷于是只从河北一带招募壮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遣使河朔治方田,大发兵。惟清以盛春妨农,恳求罢废。
(2)望慎擢将帅,以有威名者俾安边塞,庶节费用。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书·良政传》。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
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出为临津令,有善绩。秩满,县人三百余人诣阙请留,敕许焉。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因著《林庭赋》。王僧孺见之叹曰:“《郊居》以后,无复此作。”普通元年,复除建康正,迁尚书驾部郎;数月,徙署仪曹郎,仆射勉以台阁文议专委杳焉。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还除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忧去职。服阕,复为王府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谓杳曰:“酒非卿所好,而为酒厨之职,政为不愧古人耳。”俄有敕,代裴子野知著作郎事。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仍注太子《徂归赋》,称为博悉。仆射何敬容奏转杳王府谘议,高祖曰:“刘杳须先经中书。”仍除中书侍郎。寻为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兼舍人、知著作如故。迁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五十。
杳治身清伦,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选自《梁史·刘杳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B.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C.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D.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期功”就是穿丧服满一年。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杳孝敬父母,能够克己守制。刘杳十三岁为父亲守丧,常常痈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后来他为母亲守孝不食荤腥,只吃素食。
B.刘杳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刘杳出任临津县令,在任期满后,该县有三百多人到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C.刘杳博闻强记,文学成就卓著。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遗忘的,都来问他。他还曾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和注解《徂归赋》。
D.刘杳清廉俭朴,没有过多嗜好。临死时,他要求儿子丧事从简。回乡安葬时,选择墓地,只需安放下一副棺材就行,不要设灵筵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
(2)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4)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謇之字公正。謇之身长七尺五寸,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及高祖作相,引为田曹参军,仍谘典签事。

开皇初,拜通事舍人,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謇之接对。后迁光禄少卿。出入十馀年,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俄而突厥启民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謇之前后奉使,得二国所赠马千馀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仁寿中,出为肃州刺史,寻转息州刺史,俱有惠政。后二岁,以母忧去职。

炀帝践阼,复拜光禄少卿。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及还,奏事称旨,拜黄门侍郎。

时元德太子初,朝野注望,皆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大业三年,车驾还京师,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备仪卫,命齐王立于西朝堂之前,北面。遣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牛弘宣敕谓齐王曰:"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从内送王子相于我。于时诫我曰:'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吾受敕,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又敕謇之曰:"今以卿作辅于齐,善思匡救之理,副朕所望。"时齐王正擅宠,左右放纵,乔令则之徒,深见昵狎。謇之虽知其罪失,不能匡正。及王得罪,謇之竟坐除名。

卒于洭口,时年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B.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C.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D.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本意为“公卿大夫的子弟”,文中指“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B.明经,是科举的科目之一,隋朝时设明经、进士两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C.薨,古代诸侯、王后、王子、公主或有爵位的高官等死去曰“薨”。帝王死曰“崩”,而一般平民死去则曰“卒”
D.社稷,社为土神,稷曰谷神,均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历代封建王朝建立,必先立社稷坛台,因以之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謇之擅长朗读,而获提拔。周武帝曾到太庙举行祭典,柳謇之读祝文,声韵清雅,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宣纳上士。
B.柳謇之素有雅望,善谈能饮。朝廷因其声望出众,善于言谈戏谑,又饮酒一石而不迷失本性,每有梁国、陈国使者来,总是派他接待应对。
C.柳謇之不吝钱财,慷慨大方。先后奉命出使,得到两国所赠送的马两千多匹,及数量与此相当的其他物品,他都发给宗族人,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D.柳謇之善理政事,颇受重用。任肃州和息州刺史时均有惠民之举;被皇帝挑选辅助齐王,却因齐王宠信乔令则之徒而未能对其规正一事,获罪被除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
(2)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其兄贵和又以军功为王,一门二王,称为贵显。

②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惇于武陟,所当皆破,授大将军,赐物八百段。及平尉迥,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邑三千户,物二千三百段。请以官爵让兄,朝廷不许,论者之。高祖受禅,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先是,突厥屡为寇抄,慧于是严警烽燧,远为斥候,虏亦素惮其名,不入境。

③年逾七十,转荆州总管,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曾见人以簺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号其处曰西河公簺。

④炀帝即位,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吐谷浑,郡滨西境,民苦劳役,又遇帝西巡,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斩之。见其无发,乃释,除名为民。卒于家。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①斥候:侦察兵。②簺: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物二千三百段 (2)论者之 (3)不入境 (4)为道不整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请官爵让兄  
曾见人簺捕鱼者
B.见其无发,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出绢买放之 
貌恭不心服
D.仁心如此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
(2)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
【小题4】根据第②段内容,分析乞伏慧的治理才能。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乞伏慧“为道不整,献食疏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