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
C.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本书是( )。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请说说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曲江①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小题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本书是( )。
A.《乐府诗选》 |
B.《古诗菁华 |
C.《诗余选集》 |
D.《律诗集萃》 |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至永乐文长老①院,文时卧病退院②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①文长老,即蜀僧文及。②退院,病退不再主持禅院之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梅圣俞评价本诗时认为尾联极妙。请简要赏析该联。
夜至永乐文长老①院,文时卧病退院②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①文长老,即蜀僧文及。②退院,病退不再主持禅院之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听闻文长老生病,不顾一路辛劳,虽已三更,还前往探视,体现了他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B.颔联前句写一年之别,往事还历历在目;后句写回到眼前,言自己所幸未死,得以重温旧情。 |
C.颈联前句说他们友情很深,并非只因同怀乡土,而是因情投意合。这是否定一面以突出另一面。 |
D.“病不开堂道益尊”是对文长老的赞美之词,说他虽然卧病不能开堂讲法,人们对他的称道却更多。 |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请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这首诗歌如何表达情感的。
转应曲
戴叔伦①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注)①戴叔伦(约732——789),字幼公,唐代诗人。【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开头以边草起兴,这种手法和《关雎》的开头一样,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
B.“晴”,放晴。表明飘雪已经停止,同时为下句的“月明”作铺垫。 |
C.白雪与明月相互辉映,营造了边塞清幽静谧的氛围,令征人的心境也有了片刻的安宁。 |
D.胡笳音色悲壮,成了边塞诗中特有的情感符号。在本词中一声胡笳引发了征人心中无限的哀愁。 |
E.全词语言婉约,意境极为深沉含蓄,是晚唐文人词中难得的一篇佳作。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1)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1)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小题3】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
悟道诗
(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小题1】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赏析。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小题1】从题材角度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从写作手法上看,化用典故颇具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少年行(其一)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①。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②,争博勿相欺。
注①并州儿:并州一带重义气轻生死的青年男子。儿,指年轻人。②鲁句践:人名,赵国之侠客。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鲁句践与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轲嘿而逃去。”【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 |
B.燕国在今河北一带,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之士”的说法,那里民风豪放,正是诗人向往的生活。 |
C.这首诗近乎咏史,实是抒情,写一个年轻人胸怀豪杰之气,未来自会战功显赫,飞黄腾达。 |
D.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胸怀壮志、仗剑天涯、信念坚定、激扬奋进、豪爽倜傥的少年英雄形象。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诗人丰富的情感。
赴洛道中作(其二)
(晋)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养。
夕息抱影寐,朝徂街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陆机是吴国将相名门之后,素有雄心壮志。他的《百年歌》中说:“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晋书·陆机传》说他“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吴国灭亡。太康十年(289年),他和弟弟陆云被迫入洛。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小题1】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心情。 |
B.五、六句写诗人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来又要上路了。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动词“抱”“衔”的使用极为准确,精巧。 |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中称秋风为“悲风”,使秋风涂上诗人感情之色彩,这里对途中空旷无人和悲凉气氛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 |
D.“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句写得优雅净爽、清丽简远,朗月独照一扫前文的忧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