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禅万户候。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释)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官位不高。

【小题1】从题材看,本诗是_____诗;从体裁看,本诗是_____诗。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最准确贴切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了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等鲜活形象。
B.长安少年满怀豪情戍楼看星,与关西老将悲怆郁愤驻马落泪,形成鲜明的对照。
C.诗人以偏裨副将身经百余战受封万户侯,衬托关西老将御敌报国的累累军功。
D.末尾两句用苏武的典故暗示朝廷赏罚不公,含蓄表达对关西老将的深切同情。
【小题3】联系全诗,任选一个角度为画线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汾城王主簿

[唐]韦应物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

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

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注)①带印,掌管印玺,指王主簿少年出任,回到旧游之地汾城任职。②情人:这里指友情深厚的人。③禁钟:宫中的钟声。
【小题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
【小题2】“禁钟春雨细”写雨里钟声,以春雨细密写钟声轻细,这种将表示甲感官感觉的词语用于乙感官,将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的修辞称为通感,下面诗句没有运用通感的是(   )
A.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 (窦叔向《春日应制》)
B.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孟浩然《秋登万山》)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D.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王建《江陵即事》)
【小题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据此赏析诗中画线句。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西湖是指河南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皇祐年间,宋庠贬官知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绿鸭”即“鸭绿”的倒文,往往用来形容绿色。“东陂”指西湖的东半。这句的意思是说,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十分惹人怜惜。
B.“更因”承接上文,诗人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东半湖水深、水位高,水源源不断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湖连成了一片。
C.第四句中一个“展”字,不但照应了标题中的“重展西湖”,而且也表明了湖面开阔了,诗人极目远望,心胸为之宽广。
D.“都浸月”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了诗人追求闲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能引人入境,通俗浅近中包涵着丰富的内容;“了却”与“快阁”之“快”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描写作铺垫。
C.颔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的高远壮阔,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D.尾联以景结情,因眼前“归船”“白鸥”之景抒情寄慨;全诗体现出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名羽,皎然的好友,著有《茶经》,被奉为“茶圣”、“茶神”。②皎然:僧人,本姓谢。③带郭:靠近外城。

【小题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描写篱边菊花尚未开放的景象,间接表现了陆羽不俗的品格。
C.尾联用西邻不满的叙述,从侧面烘托出了陆羽寄情于山水的情致。
D.全诗平实、清逸,表现出作者对友人陆羽的一种深厚感情。
【小题2】颈联中“欲去”还“问”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柳州城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吹动。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颔联和颈联描写景物,请从距离、视角、动静、虚实四个方面具体分析。
(2)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注)①泥滑滑:山鸡鸣叫的谐音,“滑滑”读(gǔgǔ)。②十年长自青衿识:“十年长”在《礼记》中解释为“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在《毛传》中解释为“青衿,膏领也,学子之所服”③白璧招:《韩诗外传》中记载,“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群”。④鸡翘:帝王仪仗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连用“洲渚”“渡口”“沙长”“午潮”点明送别的地点为江畔渡口,送别的时间在过午之后。
B.首句选取“断芦”“落枫”这些暮秋特有的意象,既点出送别是在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又暗含离别的情愫。
C.“萧萧”为事声,借“萧萧马鸣”暗写作者和朋友的惜别不舍之情。同时此句以声衬静,更突出环境的沉寂。
D.“握手”句突出作者语重心长,饱含牵挂;“华”句正面描写友人离别时的装束以示永记不忘。
E.全诗脉络分明,前四句重写景,真切可感;后四句重叙情,真动人。中间化用典故不着痕迹,自然贴切。
【小题2】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①

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

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②囊徒罄,银壶酒易赊。

无人竭浮蚁③,有待至昏鸦。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公元769)的冬天。当时杜甫住在潭州(即长沙),已经五十八岁,写这首诗的第二年就病逝了。②金错:指金错刀,古代的钱币名。③浮蚁:亦称“绿蚁”“浮蛆”,酒面上的泡沫,这里指代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北雪”“胡云”,渲染了凄冷森寒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颔联描写了白雪随风飘舞散落在叶间,夹着雨的风雪吹落了树叶间的残花。
C.颈联写出诗人当时的处境,“酒易赊”,诗人反其意,“易”实“不易”。
D.诗歌紧扣诗题“雪”,前四句写南方雪景;后四句写雪天里诗人触景伤怀。
【小题2】比较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诗都有“酒”“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结合诗句分析两诗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隐

韩偓

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清晨向市烟含郭,寒夜归村月照溪。

炉为窗明僧偶坐,松因雪折鸟惊啼。

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

(注)①灵椿:上古大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②齐:同等看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紧承题目“小隐”二字,写诗人借山村的茅屋居住,打算归隐田园终老山野。
B.颔联写诗人在山村的隐居生活,“烟含郭”“月照溪”凝练地描绘出山村优美的环境。
C.颈联写僧人来访,宾主雪夜围炉畅谈,炉火映得窗子格外明亮,鸟儿也因此受惊鸣叫。
D.诗人借用“灵椿”“朝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全诗表现了诗人归隐村野后的超脱心境。
【小题2】诗人没有因为“小隐”而接受庄子的人生观,试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京口月夕书怀

宋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初醒,突出作者的感受——凉。
B.颔联写初醒时所想,表明作者感到“凉”的深层原因。
C.颈联写所见,描写的都是作者俯瞰到的远近景象。
D.尾联写所忆,是作者对自己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
【小题2】诗人运用□□□□的手法来写“凉”:用山风、秋夜、江气写□□之凉;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之凉。
【小题3】“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两句披露了作者怎样的遭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