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①文长老,即蜀僧文及。②退院,病退不再主持禅院之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听闻文长老生病,不顾一路辛劳,虽已三更,还前往探视,体现了他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B.颔联前句写一年之别,往事还历历在目;后句写回到眼前,言自己所幸未死,得以重温旧情。
C.颈联前句说他们友情很深,并非只因同怀乡土,而是因情投意合。这是否定一面以突出另一面。
D.“病不开堂道益尊”是对文长老的赞美之词,说他虽然卧病不能开堂讲法,人们对他的称道却更多。
【小题2】梅圣俞评价本诗时认为尾联极妙。请简要赏析该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2 03: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 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D.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弹劾等。
B.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文中“邦”与“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文学振兴一代文风的志向。
B.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
C.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除去俗法,百姓深受其益。
D.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导百姓,建成新的韩公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2)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宇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处听雾雨愁,白浪翻空东浮玉①。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②。
注释:①浮玉:喻指金山。 ②杪(miǎo):树梢。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以“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述,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于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小题2】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煲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刺《赠弹筝者》)
【小题3】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三、文言文阅读
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A】□□□□,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B】□□□□,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也。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释:1锻炼:打铁。
【小题1】根据语境,在方框里A、B两处填空(限四字短语),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凝练。
A □□□□    B□□□□
【小题2】在横线处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凶其身  _________
B.常与寒士角 _________
C.平居攘去膏粱  _________
D.屏远声色  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亦聊以寓意焉耳 聊乘化以归尽
B.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怀帝阍而不见
C.皆以儿戏害其国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百鸟之感耳   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小题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 传统的“记”,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且开篇常常先交代写作缘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苏轼为宝绘堂作记,仅在最后一段才提及宝绘堂,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文的构思有何特色?
② 苏轼在文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你是否同意苏轼的观点?请另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