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开封府后署

王 恽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注)①王恽:元朝诗人,为人刚正,著名谏臣。②碑:包公祠内刻有北宋历任开封知府如包拯、范仲淹等人名字的石碑,人称“知府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拂“拭”“览”三个动词。写出诗人面对“知府碑”时的谨恭之态;一个“残”字突出历经风雨的沧桑之感。
B.第二句中“包”“范”分别指包拯和范仲淹,写出诗人在许多知府名字中找出两人的虔诚,用以照应首句中的“德辉”。
C.第三句写抬头所见:一只受到惊吓的乌鸟围绕着府衙院落中的一株柏树飞而不止,一个“匝”字突出乌鸟被惊吓的程度。
D.第四句“犹”字紧扣“绕”字,“畏”紧扣“惊”字,用“不敢”重申“霜威”对乌鸟的震慑作用,又回扣了“德辉”。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乌”的形象。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欢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汲清湘燃楚竹”,本就是汲湘江水,烧山中枯竹,而写成“清湘”“楚竹”,可见环境幽静,背景广阔,给人超凡脱俗的感受。
B.“欲乃一声山水绿”,耳闻划船的声响,眼见一片绿水青山,写出了清寥而带神秘色彩的境界,这情景使人怡悦,略带奇趣。
C.“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说明渔舟行进速度之快,渔翁在云缠雾绕中划船飘飞而去。
D.从诗句中即可大致推断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诗歌语言明白晓畅,在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寓含情意,诗中渔翁亦可看作自况。
【小题2】诗人在《江雪》中有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简析这两句与本诗所含感情的同异之点。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韩愈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

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

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中“驱”“逐”两字让人感受到春风吹拂,春雪漫天飞舞的景象。
B.“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通过对比,表现了这场春雪的范围之广。
C.“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从正面表现了春雪下得久、下得大。
D.结尾写农人因春雪带来丰收的希望而相互庆贺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农人的关心。
【小题2】请简要赏析“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之后携西施归隐之处。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写景,春水远流,春花凋谢,可谓是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人把春光拟人化,一个“送”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B.颔联巧写梦境,境深情切。由于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回万里之外的家园,看到月光如水,听到子规啼鸣,欢乐且短暂。
C.颈联中,“动”是“动乱不安”之意,道出作者家信断绝的原因。“唯”是“单单”“只是”之意,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深。
D.诗歌用“流水”“落花”“东风”“蝴蝶”“子规”等意象来营造意境,用“家万里”“故园书”“归”等字眼来传达游子之情。
【小题2】请结合对尾联的理解,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除夜书怀

来鹄(唐)

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凄然。

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

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

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以“洲头夜泊”起句,看似平淡,诗人深蕴的感情实则由此生发开来。
B.颔联紧承首联,从社会和自然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形影凄然的原因。
C.颈联紧扣诗题描写眼前的景物,从正、反两面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
D.全诗抒发哀情一唱三叹,诗风流转沉郁顿挫,颇有杜甫《登高》的气象。
【小题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一起南下至衡阳,然后分别赴任,柳宗元赠诗给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所作诗的回答。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小题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的首联均将两人十几年来仕途起伏不定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
B.柳诗颔联突出“伏波故道”的“风烟”和“翁仲遗墟”的残破,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柳诗颈联强调自己因懒散粗疏招来非议,“休将”二字表现作者对自己博取“时名”的行为感到后悔。
D.刘诗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借西汉清名满天下的黄霸以自嘲,下句借柳下惠的故事表达自谦之意。【小题2】两首诗都表达了被贬时的心情,试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锦瑟》,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题1】下面是对诗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小题2】首联的“华年”有何含义?它与诗的主题是何关系?
【小题3】“沧海月明珠有泪”共有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小题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 风(其十五)

李 白

燕昭①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④,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④黄鹄举,相传春秋时鲁国人田饶因鲁哀公昏庸不明,自比为“一举千里”的黄鹄,用“黄鹄举矣”,表示要离开鲁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借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与下文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鲜明的对比。
B.“青云士”原指道德高尚之人,本诗指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诗人对“青云士”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C.七、八句主要是批判统治者,前句讽刺他们挥霍无度,后句揭露他们不重视贤才。
D.全诗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由史实写到现实,由激愤转到忧思,俊逸洒脱,舒徐幽远。【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整首作品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题1】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小题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觉得有道理吗?试作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